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真正的病因可能是这些

文 / 健康之路频道
2020-12-05 10:44

常说口腔溃疡就是“上火”的表现,且有实火和虚火之别。可是,你碰到过阳虚而发口疮的情况吗?一起看看蔡福养先生的临床经验吧!

口疮是口齿科常见病,老幼皆可发病,以青壮年较为多见。

临床见证,分虚实两种类型。实证分脾火上蒸,心火上炎两类;虚证又分心阴虚,脾阴虚,肾阴虚三型。

在治疗上,脾火致病,以清热凉血消肿为法,选用清胃散;心火上炎,以清心利尿导热为治,用导赤散;

心阴虚,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选用归芍天地煎;脾阴虚,宜滋阴清热利湿,多用甘露饮;肾阴虚,宜滋阴补肾,清降虚火,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上述分型论治诸法,迄今仍相沿用。

但在临床诊治中,因阳虚而发口疮者也屡见不鲜。

现根据我多年体会简述如下。

1

脾胃虚寒口疮

主症:患处溃烂色白,周围不红肿,数量少,时发时愈,伴有舌质淡苔腻白,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沉虚等。

脾胃属土,同居中焦,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寒,运化失调,乃生湿邪,上溃于口,湿腐肌膜而成口疮。

《外科大成》:“口疮,肢冷腹痛,便溏食少,中焦虚寒也,附子理中汤主之”。

治以温中健脾,益气化湿,收敛溃烂。

方用理中汤(《伤寒论》)。

症见溃烂久不愈者,加苍术、茯苓健脾去湿,收敛溃烂;大便溏泻,兼口内溃烂,加白扁豆、炒山药健脾去湿;肢冷腹痛,兼口内溃烂,加制附子以增阳补火,温化湿邪,收敛溃烂作用。

2

脾胃寒热错杂口疮

主症:患处溃烂面色白,周围不红肿或微红,数量少,时轻时重,久不愈合,伴有口渴,呕吐酸水,脉象迟弦等。

脾属阴土主升,胃为阳土主降,两者调和,相互为用,化生气血供养全身。若脾胃升降失调,湿浊上渍,腐蚀肌膜,则发为口疮。

治以温中散寒,清热燥湿,愈合溃烂。

方用连理汤(《证因脉治》)。

若见溃烂周围不红肿,加茯苓健脾渗湿;溃烂面周围红肿,加苦参清热燥湿;腹泻而发口疮,加白扁豆、炒山药以健脾止泻,愈合溃烂。

外吹阴阳散(《外伤大成》)方:干姜、黄连各等份,共研极细面,吹撒患处,每日2~3次。可使患处阴阳调和,除湿化浊,溃烂愈合。

3

中气不足口疮

主症:溃烂周围不红肿,或微红肿,数量少,时轻时重,劳倦则加重,气虚发热,口渴喜冷饮,少气懒言,脉洪虚软。

脾胃同属中焦,为升清降浊之枢。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降失调,湿浊上渍,淫于口舌,发为口疮。

《外科大成》:“口疮,如发热饮冷者,上焦虚热也,补中益气汤”。

治以健脾补中,益气升阳,愈合溃烂。

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症见溃烂周围发红,加栀子、丹皮清热凉血;溃烂周围不红,加茯苓健脾渗湿;溃烂面色黄,加苦参清热燥湿。

外吹柳花散(《医宗金鉴》):黄柏、青黛各3克,肉桂1.5克,冰片0.3克,共研细面吹撒患处,每日吹3次。

4

肾阳虚口疮

主症:患处溃烂面色白,周围不红肿,数量少,久治不愈,舌苔白腻,腰脊酸痛,大便溏,小便清长,下肢不温,脉沉弱,尺脉更甚等。

肾为阴阳之宅,主命门之火,能温煦五脏六腑。若肾阳虚弱温化失常,寒湿上泛于口舌,湿腐肌膜,则成口疮。

《外科大成》:“口疮,腰脊酸痛,形寒,下肢欠温,小便反多,脉沉弱,桂附八味丸治之”。

治以温补肾阳,以资化源。

方用桂附地黄汤

症见溃烂不愈合者,加苍术、石菖蒲醒脾化湿,收敛溃烂;溃烂周围发红,兼有下肢常觉冷感,属浮阳越于上,阴寒伏于下(上热下寒),减去制附子,用肉桂引火归原,复入其宅。

5

附:口疮局部辨证要点

实火口疮:发病急,病程短,口疮周围红肿突起,疮面大小不等,数量多,甚则融合成片,疼痛剧烈,进食、说话时尤甚等。

虚火口疮:发病缓,病程长,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口疮面大小不等,周围微红微肿,数量少而分散,疼痛较轻等。

阳虚口疮:发病缓,病程长,久治不愈,口疮色白量少,周围不红肿,或暗红微肿,一般无痛等。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蔡福养临床经验辑要》,蔡福养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

赤小豆芡实薏米茶

百年经方,湿越重,越要喝

喜欢中医的人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