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发现人体新器官,或有助癌症治疗?”听听肿瘤学博士怎么说

文 / 健康魔法球
2020-10-30 10:39

近期,一则名为《科学家意外发现人体新器官,对癌症治疗很重要!》的文章在朋友圈得到了广泛传播。文章引用了美国趣味科学网站于本月20日的报道——荷兰科学家意外在人体喉咙上部深处发现了一组秘密的唾液腺,并表示,这一新器官对于癌症治疗中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看到这一新闻,许多人为这一新发现将有助于癌症治疗的说法,表示振奋与期待;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我们的基础医学从公元前500年前的《内经》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时间,难以相信竟然还有没被发现的器官。

为此,小编特别邀请了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放疗科医生——余奇博士,来为我们解读这一新闻的真实性,并进一步分析这一发现是否能帮助癌症患者获益。

余奇

肿瘤学博士

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放疗科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博士,中国抗癌协会会员。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工作和学习,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完成2年放射肿瘤科规范化培训。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3完成人)。受邀参加2014年北美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会做口头报告;2017年至今,连续4年受邀参加国际粒子放射治疗协会(PTCOG)年会做口头报告。

主要方向:肿瘤的综合治疗及乳腺、腹部盆腔等肿瘤的放射治疗,特别是质子重离子前沿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转化研究。

今年9月份,发表在《放射性治疗与肿瘤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The tubarial salivary glands: A potential new organ at risk for radiotherapy》介绍的荷兰癌症研究所在对癌细胞的研究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人鼻咽部存在的新的器官,其本质是唾液腺的一种。

(图片来源:sciencedirect)

人体唾液腺又叫涎腺,最主要的功能是产生和分泌唾液,帮助消化食物,此外尚有润滑、保护、缓冲、机械清洗及抗菌作用。涎腺系统包括三个成对的大涎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独立的器官,其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此外,咽喉和口腔黏膜组织内可能散布着上千个极小的唾液腺,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等。此次新发现的唾液腺位于鼻咽部咽鼓管隆凸的软骨上面,暂且将其称为“咽鼓管唾液腺”。

该唾液腺新成员的发现,得益于最近引入的PSMA PET/CT分子影像技术,该技术可以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视化这些唾液腺。研究人员还表示,该唾液腺极大可能是用来润滑和湿润鼻咽部的。当然,其最终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球每年约有55万罹患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唾液腺功能损伤是放疗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将引起唾液分泌的减少,产生口干症,从而导致吞咽、咀嚼、语言、味觉、食欲等方面出现问题。同时,唾液消化酶分泌减少,可导致龋齿、黏膜炎症、真菌感染等多种疾病的产生,危害患者生活质量。

所以,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医生都会将腮腺、下颌下腺、口腔腺体作为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进行剂量限制,从而保护唾液腺功能。但是,由于没有人知道有咽鼓管唾液腺,既往在头颈部放疗过程中,没有试图去避免照射这一部位。

研究人员研究了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700多名癌症患者的医疗档案,发现咽鼓管唾液腺所在部位受到的放疗剂量越多,患者在治疗中的放疗副作用越多。

因此,针对新发现的咽鼓管唾液腺,如果进一步证实其重要功能,也应该在放射治疗过程中作为OAR进行剂量限制的保护,如果我们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患者可能会面临更少的放疗副作用,这会有利于提高他们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让我们一起期待科学进步带给人类生命健康的更多福音吧!

关于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

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隶属于泰和诚控股(NYSE: CCM)旗下境内运营平台美中嘉和医院管理集团,是在集团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全方位战略合作下,在中国境内管理运营的高端肿瘤专科门诊部,已率先完成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放疗现场认证。


门诊部地处上海新天地核心商圈,将与集团位于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内的上海泰和诚肿瘤医院及上海美中嘉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利用各自优势,产生全方位的互补联动效应。


机构引进国际先进的治疗指南、医疗流程及管理模式,集合国际化医疗及护理专家团队,配置全球领先的肿瘤诊断和治疗设备,采用多学科综合诊疗及全病程管理的模式,提供集肿瘤预防、诊断、放疗及化疗为一体的高端综合肿瘤诊疗服务,让患者在离家更近的地方获得规范化的癌症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