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操作两结合,牙齿健康共维护

文 / 大河健康报
2019-04-22 13:33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指南与进展巡讲在郑州举办

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张豆豆

4月19日-21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指南与进展巡讲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中华口腔医学会协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大会特邀国内口腔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重点就牙周疾病的诊疗和操作热点话题进行学术探讨。

讲解操作两结合,牙齿健康共维护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延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苟建军、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庆祝等专家、教授参加本次活动。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延军在会上表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指南与进展”的巡讲,涵盖了口腔医学的基础与前言、理论与操作,有助于口腔医务人员掌握相关标准和要求。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要不忘初心,独具匠心,医者仁心,扎实提高口腔技术水平,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河南口腔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牙槽骨萎缩不要怕 植骨术来帮您修复

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病之一,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35-44岁居民口腔内牙石检出率高达96.7%,牙龈出血检出率则为87.4%,值得注意的是,35-44,65-74年龄组牙周健康率仅为9%。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副主任胡文杰介绍,牙周炎的临床表现为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及牙齿松动、脱落。

胡文杰讲到,临床上,重度或晚期牙周炎占20%左右,是造成成年人失牙的首位原因。牙周病患者首先需要接受基础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成功治疗大多数轻中度牙周炎。牙周病的手术治疗阶段是解决基础治疗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针对牙周袋的治疗和改正解剖形态学缺陷。牙周手术种类包括,切除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再生性手术及膜龈手术。

其中,再生性手术最终目标是牙周附着装置的再生,如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植骨术等。牙周再生性手术,指经过牙周病治疗后,牙周袋消除,已破坏的牙周组织得以重建。即有新的牙骨质和牙槽骨形成,其间有新的牙周膜纤维将其连接。牙周植骨术,指为了提高骨再生性修复的机会,采用骨或替代品植入骨缺损区,修复因牙周炎造成的牙槽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其目的是,恢复牙槽骨的解剖形态,促进牙周软硬组织的生物性结合、形成再生性愈合,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严重的牙周炎而缺失的牙齿,其牙槽骨的破坏范围以及破坏程度比较大,牙槽骨吸收萎缩,从而形成很大的骨质缺损区,影响种植修复效果。因此,在种植手术时大多需要采用植骨术,甚至自体骨移植术来恢复牙槽骨的高度。

牙周植骨术,是指为了提高骨再生性修复的机会,采用骨或替代品植入骨缺损区,修复因牙周炎造成的牙槽骨缺损的手术方法。治疗目的是,恢复牙槽骨的解剖形态,促进牙周软硬组织的生物性结合、形成再生性愈合,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经过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了解患者能有效控制炎症、菌斑后,方可进行植骨术。

胡文杰强调,要加强个人口腔卫生,促进牙周健康;定期做牙周检查和维护,做好牙周基础治疗。他建议,在正确的牙周诊治理念指导下,掌握扎实的基础治疗技术,打好牙周基础性手术基本功,循序渐进开始牙周特色的专业化治疗和种植治疗。

显微根管治疗术 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

据悉,根管治疗术又称牙髓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最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消毒,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侯本祥指出,根管治疗有三大难点,根管形态复杂、感染不易清除和难以严密充填。近年来,手术显微镜、CBCT、超声治疗仪以及充填、修补材料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根管治疗技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更多的患牙得以保存。

显微根管治疗术,是应用口腔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进行根管治疗的方法。其优点是,口腔手术显微镜能提供充足光源,放大根管系统,有利于术者辨认根管内部结构,显著提高根管治疗的精确度;通过口腔手术显微镜,不仅可以进行牙髓根尖周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以处理疑难病例,包括探查遗漏根管和变异根管、处理钙化根管、取出折断器械、修补穿孔和显微根尖手术等,提高患牙的保存率。

显微根管治疗术主要适用于,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内吸收、根尖周炎、某些移植牙或再植牙,以及因其他口腔治疗需要摘除牙髓的患牙。

侯本祥表示,进行显微根管治疗术前要做好术前评估。术前充分了解患者全身状况、口腔颌面部情况、牙列和患牙状况、治疗史以及患者的家族史、药物不良反应和过敏史等,进行全身和口腔健康评估。告知患者口腔治疗建议和患牙的治疗计划。同时,问诊和检查结果应记录在病历中。

讲解操作两结合,牙齿健康共维护

专家阐述 牙周病和植体周病国际新分类

据了解,牙周病和植体周病国际分类研讨会于2017年11月9至11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1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对1999年的牙周病分类进行修订,提出牙周炎的新分类框架,并参照牙周病分类的方案首次制定了植体周病和状况的分类。其中,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教授孟焕新作为1998年国际分类研讨会的参加者和综述撰写者,时隔19年于2017年11月再次受邀参加这次国际研讨会。

在本次巡讲中,孟焕新介绍了2018 年牙周病和植体周病的国际新分类,并针对1999年牙周病分类的主要变化进行阐述。

2018年新分类中对植体周健康、植体周黏膜炎和植体周炎给出明确的定义,首次制定了植体周病和状况的国际统一分类。新分类中首次给出的牙周健康和龈健康的定义。

根据牙周状况(结构和临床的完整或减少)和治疗效果,牙周健康可分为四个水平。

一,未被破坏的牙周健康,指正常的牙周支持组织(没有附着丧失或骨吸收)完全没有炎症和生理的免疫监视,未被破坏的牙周健康在临床上不易见到。

二,临床牙周健康,指正常的牙周支持组织,没有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炎症。

三,牙周疾病稳定,牙周支持组织减少,其特征为最低限度的炎症,最佳的治疗反应,并且控制可调整的危险因素,这是牙周炎最重要的治疗目标。

四,牙周疾病减缓/控制,也发生在减少的牙周支持组织上,其特征为炎症显著降低,其他临床指标也有所改善,而疾病进展情况稳定。

孟焕新指出,牙周炎框架是2018年牙周病新分类中变化最大的部分,将牙周炎分为3种类型:坏死性牙周病、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及牙周炎。确定牙周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期和分级。

孟焕新说,新分类结合了牙位、全口情况以及全身状况综合划分界定了牙周炎的不同阶段及进展速度,同时纳入了植体周病及状况的分类。新分类将牙周脓肿纳入“急性牙周病损”,未考虑我国患者脓肿慢性期的现象,相关分类仍需进一步商榷。另外,分类中“稳定的牙周炎患者中牙周健康者”与“牙周炎一期患者”概念有一部分重叠,也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