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报告2020》重磅发布,八大版块亮点揭晓
作者:杨亚平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1月31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年度总结会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报告2020发布会线上会议召开。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等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顶级专家齐聚云端,交流经验、凝聚合力,共同为大家解读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报告2020的精髓所在。
葛均波院士:结构性心脏病将是介入心脏病学的第四个增长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近年来,结构性心脏病新技术层出不穷,我国当前也进入了结构性心脏病快速发展时期。
“结构性心脏病将是介入心脏病学的第四个增长点。”会上,葛均波院士回忆了二十余年前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并表示,“当今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与之有类似但发展更加飞速的轨道,如今中国结构领域已经越过初期阶段,开始走向精细化。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在各位专家的努力下,已在全国开展并启动了瓣膜建设单位。”葛均波院士希望中国专家术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操作,更要意识到瓣膜基于其自身寿命的重要性。无论是国际或者国内,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可能是介入性心脏病学的第四个里程碑。“当代医生有责任更有义务推动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发展。”
张抒扬教授:结构性心脏病正引领当前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结构性心脏病正引领当前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张抒扬教授指出,在各位专家的积极引领下,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加速奔跑,新的理念、技术尤其是国产器械等落地中国,并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引起众多关注。她期望未来能够与大家一起,共同推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长足发展。
徐亚伟教授:年度报告发布会是今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的重要时刻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年度报告发布会是今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重要时刻。”徐亚伟教授对《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报告2020》的成功发布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结构性学组在分会内的扎实且高效的工作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葛均波院士的领导下,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推动结构性心脏病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主导作用。
吴永健教授:怀感恩之心,共创结构明日大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作为新兴分支学科,结构性心脏病学正值快速发展的时期,得到了整个行业的高度关注。”作为学组牵头人,吴永健教授希望能将学组工作推向新高潮,届时向学组领导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年度报告2020八大版块解读
会上,与会专家代表对《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年度报告2020》进行了精彩点评与解读,内容包括TAVR、二尖瓣介入、三尖瓣介入、肺动脉瓣介入、左心耳封堵、先心病介入、瓣周漏及3D打印技术、心房分流术等8大领域,并从流行病学、国际进展、国内进展、未来趋势等角度详细解读了结构性心脏病2020年前沿研究文献,临床介入新技术和需求,紧跟研究新进展,进行各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解读一: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
主动脉瓣狭窄(AS)是65岁以上人群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过去对于晚期或症状性AS的治疗选择仅限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近十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光远教授分别从流行病学及市场前景、国际发展概况暨2020重要研究结果更新、全球TAVR应用现状、国内TAVR应用现状、未来趋势五个方面分享了《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
“2020年度TAVR领域的真实资料及探索还在路上,在该年度报告中更多阐述了流行病学和国内外的发展;新器械、手术麻醉方式、抗凝等多方面探索体现TAVR领域仍有巨大改进潜能,国产瓣膜进展迅速且随访结果令人满意;中国TAVR未来发展将更关注质量,而非更注重数量;期望通过该报告能够为未来发展提供指导依据。”宋光远教授说道。
解读二: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
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发病率为AS的10倍,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有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在治疗功能性和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方面可能更具优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在分享《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2020年度报告》时指出,二尖瓣介入技术或将成为未来二尖瓣反流治疗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成为TAVR之后,结构性心脏病学领域最大热点。“TEER已得到大量的临床研究及临床实践的证实,并得到指南积极推荐;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特别是经股静脉的二尖瓣置换,也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2021年,我国将有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商业化的临床应用,未来数年将有数款器械获批上市。”
解读三: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
三尖瓣病变中最常见的是三尖瓣反流(TR),发生率较高,仅次于左心瓣膜病变,目前,国外已有不少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TTVI)的相关临床试验报道,且手术效果良好,而国内首个经导管人工三尖瓣瓣膜LuX-Valve已应用于临床。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陆方林教授着重介绍了《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他认为,TR患者众多,治疗率低,市场前景广阔。介入治疗研究处于萌芽状态,研发需加大投入。我国有众多风心病患者,TR是重要健康问题。同时,TR治疗围术期管理更具有挑战。
解读四:经导管肺动脉瓣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00名患者进行了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的治疗,我国自2013年完成首例TPVR以来,多个中心已陆续开展,共完成了近百例手术,在技术规范、器械创新等层面取得了创新和进展。关于经导管肺动脉瓣介入治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长东教授分享了《经导管肺动脉瓣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
对于TPVR的展望,张长东教授表示,右心室流出道解剖学十分复杂,临床实践中约2/3超大瓣环患者被排除在TPVR之外。TPVR开发重点是适应多种多样流出道解剖特点(倒漏斗状、合并分支狭窄、全程瘤样扩张),占据多数的TAP类型PR将成为研究热点。
解读五:经导管左心耳封堵年度报告2020
“作为抗凝血疗法的重要补充和替代疗法,左心耳封堵术近年来在全球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为那些不能、不愿、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的房颤卒中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希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白元教授在分享《经导管左心耳封堵年度报告2020》时介绍,最新2020的报告显示了中国房颤“两高一低”(房颤高发、卒中高发、抗凝低)的现状,并对比了2016年和2020年ESC房颤指南内容上的“大不同”。同时,他还回顾了左心耳封堵全球发展现状,例如中国国产封堵器、国内LAAC临床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向大家陈列了一系列左心耳封堵器械,以丰富的器械种类,彰显了左心耳领域正处于春天,需继续再接再厉。
解读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疾病,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先心病介入治疗一直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石,介入治疗发展相对稳定,自1997年Amplatzer系统器械开发后,介入治疗的改进一直是微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海波教授回顾了先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简史,解读了先心病介入技术类型分类、引导技术分类,并分享了我国近10年来先心病介入治疗数据。胡海波教授指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石,2020年度虽然受疫情影响,先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总数有所下降,但总体发展稳定,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临床疗效可期待。“未来,先心病介入技术与瓣膜介入技术相融合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解读七:经导管瓣周漏类疾病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0
瓣周漏(PVL)是瓣膜置换术后最具挑战性的并发症,多数PVL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引起严重临床事件,二次外科修复或二次瓣膜置换是治疗PVL的金标准,但是二次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术死亡率高。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剑教授详细介绍了经房间隔、直接心尖、经股动脉左室逆行介入途径,以及封堵器选择和PVL国内介入治疗现状。分享了3D打印指导PVL封堵、3D打印在TAVR、TMVR、TTVR、TPVR、PVL、HCM中的应用,并对3D打印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杨剑教授指出,目前PVL介入治疗集中于大的中心,多为外科术后PVL治疗。TAVR后PVL的介入治疗已逐步开展,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积累。目前PVL处理的难点主要在于影像学诊断、适应证的筛选、操作的复杂以及并发症的防治。通过优化适应证选择、技术及器械改良,PVL介入治疗结果不断优化。
解读八:心房分流术年度报告2020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亦存在药物及器械治疗手段匮乏、无法有效改善预后的困境,左心房分流减压是唯一被证实有效的办法,即通过经皮介入微创的方式在房间隔植入一枚分流装置,在不明显减少左心排量和明显增加右心负荷的基础上降低左心房压力,从而改善心衰症状及预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长东教授从流行病学概况、国际发展现状、国内发展现状、未来展望四个方面介绍了《心房分流术年度报告2020》。他介绍,国内创新创造了一些新的理念,包括介入无植入理念(射频挛缩、无植入、实时可调)以及精准治疗理念(分流量可控可调、装置可更换、可二次干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