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专家苗阳:寒冷易引起冠心病发作,这些部位要重点防寒保暖

文 / 布谷鸟多多
2020-12-20 18:52

大雪过后,天气变得异常寒冷。人们都穿上了厚衣物。而冰雪天气里外出,即便厚厚的棉衣也感觉单薄,冷风吹得人瑟瑟发抖。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容易遭受寒冷侵袭,寒冷天气易引起冠心病发作,也易发生冻伤。

苗阳医生 主任医师

2020年12月8日,星期二上午,知名中医心脏病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苗阳医生,在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专家门诊出诊时,接诊了多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老年人,也有中年人,多数人血压高,有的血压、血糖、血脂都高。有几位患者来复诊,还有一位心梗患者再次发作,因单一用西药,仍有时常会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要求中药辅助治疗。

苗阳医生称: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般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逐渐累积形成的。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栓并发症,有时是突然发生的,如心梗、卒中、静脉栓塞等,有的有先兆,有的没有任何症状。常常在某些因素如寒冷、激动、压力、突然剧烈运动、噩耗等刺激下突然发作,有的人能及时急救挽回生命,多数人来不及救治就死亡了。

她提醒:冬季冠心病发作,多数人因寒冷或情绪不良。预防冠心病发作,防寒保暖,保持心情舒畅很重要。同时还要预防冻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合并冠心病患者,冻伤因血液循环不良,伤口不易愈合。

哪些冠心病患者需要西医介入治疗

苗阳医生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冠心病没有确诊前,预防性治疗以中药调理和饮食调理为主,少数症状明显的患者要用西药。多数晚期冠心病患者,由于血管变窄和形成了斑块,会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冠心病可以根据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有专家认为“稳定型”患者,最好采用保守的药物治疗办法,而“不稳定型”患者需要进行支架手术。

有的患者会出现心绞痛的突然加重,就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也叫急性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数发生在休息时,或者在没有消耗大量体力的活动时。“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几乎都需要进行心脏介入治疗,放置支架。有的患者血管损伤严重,无法放支架,就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通常是慢性冠心病,病情可以预测,在劳累和情绪波动时会加重,通过休息或服用药物可以改善病情。患者多数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病情,常用的药物以西药为主,如降低心率的β受体阻滞剂、扩充血管的硝化甘油、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等,可以防止心脏疾病进展。如果药物治疗失败,还可以用心脏支架来救治。

目前,心脏支架是西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急性心梗患者首选的救命措施。心脏支架可快速开通血管,恢复血流,使得即将坏死的心肌复苏,可挽救生命。但置入支架后要持续服药,也难免发生二次甚至三次再梗死。

寒冷侵袭容易引起冠心病发作

人的心脏与血管组成一个闭合的血液血液循环系统,心脏不停地搏动,泵出的血液一小部分通过冠状动脉供给心肌自用,大部分血液通过血管输送营养来维持四肢组织器官的运转并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有研究发现,一些与血管有关的疾病有可能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运行,导致人体不能维持体温而感到寒冷。其中动脉硬化表现最明显。

动脉硬化是由于脂肪斑的堆积而导致的血管变窄。这种病症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外周动脉疾病。使得向身体的四肢供血的动脉变得狭窄,影响了血液循环。血管和血液有关的疾病,如果不在早期进行有效治疗,就有可能发展为肢体局部贫血,导致血液被完全阻断造成坏疽病,有的可能需要截肢来治疗,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另一常见动脉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在寒冷时,为给身体供应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寒冷侵袭还会引起血管发生突然痉挛,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统计显示,我国血脂异常人数已经超过4亿人,以中老年人多见。寒冷的冬季,血液容易粘稠易形成血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一方面,因为冬季天冷,出汗少,喝水也少,血液容易粘稠;另一方面,寒冷天气人们运动少,经常静坐,导致血液也会容易粘稠。

冠心病患者冬季冻伤难愈合

冬季冻疮最常见,遭受冻伤的人即使在伤口愈合之后,仍长时间的对寒冷敏感,抵御寒冷能力差,很容易多次冻伤而形成冻疮。尤其是暴露在外的皮肤遭受了冰点以下温度的寒冷时,身体会为了防止热量流逝、维持重要脏器的温度,会减少血液流向这些受到了影响的皮肤区域,导致该处皮肤温度多低而冻疮。

严重寒冷可在体内的形成的冰晶,会撕裂身体组织或冰冻坏死。有的人有可能失去手指和四肢。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北部边境寒冷地区较常见。最近,有报道当年抗美援朝的战士,一个连一百多人全部冻死,发现时已成了冰雕。寒冷已经完全破坏了人体组织器官。

冠心病患者多数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液循环能力较差,最容易冻伤。一旦冻伤,伤处往往很长时间不能愈合。

因为伤口愈合最开始是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聚集在伤口处堵塞血管破口止血,紧接着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大量的肉芽组织,逐渐将伤口填平。这需要大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作为修复伤口的原材料。局部血液循非常重要,一方面保证拉来组织再生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另一方面把局部坏死物质拉走以防止局部感染。

局部血流供应良好时,伤口处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强;如果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使血管堵塞,局部血液循环不好,则伤口愈合迟缓。糖尿病主要损害血管,即损害大血管导致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病,也损害微血管导致失明、截肢、肾衰竭等微血管并发症。

冬季这些部位应重点防寒保暖

在寒冷冬季,保暖御寒非常重要。一是要预防寒冷引起冠心病发制作,二是防止寒冷引起冻伤。一定要穿好能抵御严寒的衣物,并适时地使用热水袋、裹紧小毛毯。这些部位应重点保暖:

1、头部。寒邪来袭“首当其冲”。头部为诸阳之会,若头部受寒,阳气特别容易散失。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头部受寒血管收缩,易引起血压飙升或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脑卒中。

2、颈部。中医素有“风从项后入”的说法,因为颈部有3个重要穴位,分别是风池穴、风门穴和风府穴,是风邪最易入侵的门户。脖子受凉易引发落枕、感冒。

3、后背。背部是督脉循行的地方,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调节阳经气血运行,把阳气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发挥温煦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背部还是温经散寒的重要部位。

4、肚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如果肚脐受风寒侵袭,不但会使脾胃受寒,女性还容易痛经。

5、膝关节。膝关节外只有一层皮肤包裹,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血液供应较少,对温度和湿度都非常敏感。膝关节受寒易发生退行性变化,出现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6、脚与脚踝。双足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阳气达到此处已经难以温煦肢节。中医有“寒从足下起”的说法。如果双脚长时间受凉,不但容易长冻疮,还可引发感冒、痛经、腹痛等疾病。

建议:天气寒冷少出门,尤其北方室内外温差超过10℃以上的地区,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高血压者等,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

[专家介绍]

苗阳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知名心内科专家。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专家,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

从事中西医临床近40年。在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和国家新药研究,著书多部,带教研究生多人,络病学会负责人,医学世家。

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支架术后调理、脑血管病痴呆眩晕、早博房颤、心衰肾衰、胃炎溃疡、咳嗽气短哮喘、月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肥胖、湿疹皮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失眠焦虑以及肿瘤术后久病体虚等。

(东方红星,文/李烈;约31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