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去世!每个医生都学过他的《实用内科学》
银发白眉,温文儒雅,这是陈灏珠院士带给人们最深的印象。
2020年10月30日凌晨,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灏珠在上海溘然长逝,享年96岁。陈灏珠,1924年11月出生,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作为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陈灏珠院士曾这样说道,“我这一辈子都在研究一颗‘心’”。他从1954 年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文章,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这一病名的医生,到完成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再到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成功。时至去年,95岁高龄的陈灏珠院士仍坚守在临床一线岗位上,坚持查房、教学、指导临床工作。
“勤学获新知,深思萌创意,实干出成果”是陈灏珠院士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准绳。70年来,陈院士先后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研究生52位、硕士研究生24位,上过他课的学生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不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包括,此外,陈灏珠院士还笔耕不辍,从教以来,他主编了《实用内科学》、《心脏病学》、《实用心脏病学》等著作,并与钟南山院士,陆再英教授共同主编、主审多版《内科学》。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造诣很深的陈灏珠院士对于我国心血管病的现状充满忧虑,“在我国,近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统计数据已高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瑞典、瑞士。”陈院士认为,如今心血管病几乎都是可以事先发现并及时预防的。“如今,大众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了。很多人都意识到,长期积累小病,不医必成大疾。”陈院士说,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该早点开始预防,人类的血管从20岁以后就开始退化、功能开始减弱,而且现在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如果等到年龄大了、问题出来了再治疗,可能就晚了。
在70多年光辉的医教研生涯中,陈灏珠院士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中国贫困地区的医学人才培养和基础医疗建设。他极力促成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的诞生,基金资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陈灏珠院士一生仁心仁术,在医学界德高望重,就在半个月前荣获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荣誉称号。他曾说:“医生最重要的要医德高尚,对待病人要如亲人。”陈院士用一生实践了这句承诺。相较于各种奖项、荣誉,陈灏珠院士更看重的是“一名医生”这个身份。“我深深地热爱着医学事业,作为一名人民医生,我很骄傲;我无悔自己的从医选择,也很荣幸能亲历中国70年的医学发展与进步。”
2010年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时,陈灏珠院士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人,是一定要有精神的。”如今,研究了一辈子“心”的陈院士心脏停止了跳动,飘然仙逝。复旦上医损失了一面光辉旗帜,但陈院士“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期望仍在激励着每一个复旦上医人。
陈灏珠院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