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VI——极微创的手段治疗心脏瓣膜病
主动脉瓣狭窄是心脏瓣膜疾病的其中一种,当主动脉瓣狭窄变得严重时,可能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晕厥等症状。
严重的主动脉瓣疾病是最危重的心脏病之一,出现症状后,平均生存时间仅为三年左右,在老年患者中进展更快,想要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置换瓣膜是唯一有效的办法。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大病不出深圳”成为深圳医疗的要求。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医院由李轶江主任带领的心脏外科团队展开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术式的治疗工作。 主动脉瓣狭窄是心脏瓣膜疾病的其中一种,当主动脉瓣狭窄变得严重时,可能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晕厥等症状。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是通过股动脉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然而这种介入手术的操作非常复杂,而且需要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医学影像科室、麻醉科和重症监护等多科室的团结协作,事先制定周密的诊治计划。近年来TAVI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全世界已有超过30多个国家开展了这种手术,近20,000例患者接受了该介入技术治疗。
李轶江主任团队在这个疫情遍染的时期也坚持为患者进行该项手术,尽快解决患者的身体问题,为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据最近一位患者的情况了解到,患者佘先生来自湖南,因为“胸闷伴气促3月余,加重半月入院”。入院后超声和全主动脉CTA都报告出主动脉瓣钙化的情况,在李主任团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术后的心脏功能就已经恢复不少,心脏的射血分数将近增加原来的一半。患者在家术后六周的电话随访中表示,现在“活动后都不会有胸闷气促的情况发生了”
极小的创伤带来更快的恢复,这是TAVI手术的极大的优势。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李轶江教授表示“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器械和操作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以及相关机制的更深入研究,微创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必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也必将使更多的瓣膜疾病患者获益。”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瓣膜退行性病变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已逐渐成为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对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曾经是唯一可以延长生命的治疗手段,但患者常因各种原因而禁忌手术或者害怕手术。发达国家的统计表明,约1/3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因为手术风险高或有禁忌症而无法接受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对于这些高危或有心外科手术禁忌的患者,现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则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TAVI最早开始于2002年。新近研究表明,对不能手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I与药物治疗相比可降低病死率46%,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介绍
李轶江,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学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博士及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曾在德国工作16年,多次赴法国巴黎、美国克利夫兰、瑞士等地进修访问。
从事心胸血管外科17年来,尤其是在德国从事心脏外科工作的15年中,在诸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强调根据病人特点提供最合适的整体化治疗方案。主刀心胸血管外科手术3000余台。擅长外科治疗终末期心衰及急诊治疗大动脉瘤;针对重症、急症、高龄患者和中青年冠心病的不同特点提供包括如全动脉搭桥、急诊搭桥在内的个体化冠脉外科手术及包括ECMO/ECLS在内的各种机械辅助循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