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多个“全国首例”,他凭什么成为最有影响力心脏病专家之一?
想写葛均波医生很久了,从两年前第一次见面开始。
那一次是跟着国家卫健委去调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一站,葛均波向媒体们介绍科室的建设情况,研究方向,讲他和团队研发的完全可降解支架等。媒体们听得津津有味。
旁边有媒体朋友小声嘀咕:这个医生不一般。那时候,对这个医生有了第一印象。不急不躁,成绩斐然,应该有真本事。
后来见得多了,朋友们也有交流,圈里人提到他会说,是顶级心内科专家。有人听到他的名字第一反应是:哦,是从山东五莲走出来的名人。
就是这样一个医生,一度被误认为只能“做做老鼠实验”,如今,这位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心脏病专家之一的医生组建国内顶尖的“心脏团队”,成功完成多例险象环生的罕见手术,更是成功抢救了超过数千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去找葛大夫,没准有救。”并不是一句恭维的话。
喜欢穿中山装、有着招牌笑容,这位同样热爱武侠小说的专家在手术台上像他崇尚的绝顶高手一般,来去之间打开“心”生命, 他把微信昵称定位东方不败,也有着出神入化的“功夫”,凭着高超技术和超凡胆识在心血管领域“游弋”,葛均波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
上大学、从农村走向城市,出国深造,有着多年的海外经历,1999年,葛均波下定决心回国,回到上海,成为第一批长江学者。由于国内人才紧缺,刚一回国,年仅37岁的葛均波就被任命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回国第一年,许多个“国内首例”就迅速奠定了他在国内业界的地位,这些开拓包括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首例高频旋磨术、首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等等。以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为例,这种手术方式让病人出血更少,且不必在术后躺卧36小时,大大节省了患者的住院费用与时间。
葛均波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他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半月现象”,使其检出率由不足5%提高到95%以上,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
他主持研发的我国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有效降低致命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成为我国医学科技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
他首创的“逆行导引钢丝对吻技术”已成为处理冠脉完全闭塞病变的经典术式;在国内率先开展骨髓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出并验证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学说。
2018年7月2日,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经心尖中国原创二尖瓣夹合器手术,标志着我国二尖瓣反流治疗进入新阶段。接受手术的是一名73岁女性,术前存在极重度二尖瓣反流,术后即刻反流减少为轻度。病人术后即拔掉呼吸机插管,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恢复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外科手术。
医生会有天然的责任感,葛均波抢救美国患者的事情也一度上了媒体头条。
2016年3月31日,在上海浦东飞往美国芝加哥的UA836航班上,一名美国乘客突发症状,紧急呼救,葛均波站出来抢救,但其症状复杂,一年前因房颤接受过心脏电复律治疗。
在诊断过程中,空乘人员递上了飞机上的医药急救箱,葛均波发现,听诊器没有振动膜,没法听诊,血压计也有问题,无法使用。葛均波只能凭他的临床经验进行评估救治,首先给予患者吸氧,而后,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患者血管。然后,葛均波协调乘务人员,将患者从经济舱移至商务舱,以便患者可以平卧,增加回心血量。
经过10个小时的悉心照顾,期间葛院士还每隔2、3小时去检查评估一下病情,美国乘客的症状有所好转,顺利抵达目的地。
这位医生大咖曾告诉媒体,“我不是医神,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强调救死扶伤精神,让患者享受最适宜的治疗。”
他的头衔太多,工作不少,往返多地是常态,任务一个接一个, 在手术室里连轴转,是葛均波的工作常态。每次见到葛均波,我会拍一张照片,每次都欣然应允,有一次问他,工作这么多,会不会太累?
“早就习惯了。”依然是淡淡的笑容。我想,同其他成就相比,完成一台手术,治好一个病人,对于这位几十年走过来的医生而言,应该还是最幸福的时候。
也听说过他选择当医生的初衷:11岁时他骑自行车不小心摔断了胳膊,被医院误诊,差点成为残废,后来被一位老中医治好。葛均波被老中医的医术深深折服,从此,当一个好医生、治病救人成了他一生的理想。不过,还没向他求证过此事。
葛均波曾说过:“我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
如今,许多人也正因为他而受益。
医生简介: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
长按关注 寻找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