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介入治疗(心脏支架和消融)后出现穿刺的手或脚的疼痛或皮肤淤青是怎么回事?

文 / 健康知识在线
2019-08-11 17:19

介入检查或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但是介入检查或治疗之后,特别是在介入治疗的一个月内(一般是在介入治疗开始后逐渐开始),有两个表现比较常见:一个是做完介入检查或治疗后出现了穿刺肢体的疼痛,另一个是出现了穿刺肢体的皮肤淤青,这也可以说是介入检查或治疗的副作用之一,下面就科普相关的知识。

1 目前的介入检查治疗包括哪些内容?

介入检查和治疗是通过心导管的方法,也就是通常说的微创的方法,来检查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其实介入的意思就是介于内科和外科之间的中间方法,主要的介入检查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主动脉造影检查、肾动脉造影检查、脑动脉造影检查、肺动脉造影检查、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导管检查包括压力测定、血氧测定和造影检查、心腔内电生理标测。常见的介入治疗包括:冠心病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大动脉的支架安装治疗、肾动脉的支架安装治疗、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左心耳的封堵治疗、起搏器和埋藏式除颤器的安装、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治疗、还有现在比较新的介入换瓣治疗。

2 为什么会有血管穿刺肢体的疼痛发生

进行介入治疗都需要穿刺血管,有的穿刺动脉血管,有的穿刺静脉血管,还有的需要同时穿刺动静脉,一般只穿刺一侧的上肢和下肢,多半是穿刺右下肢或者右上肢,但是也有多点穿刺的,视不同的手术目标而不同,例如射频消融治疗就需要多点(多部位)穿刺。而术后发生肢体疼痛的情况,多半出现在两种状况,一种是局部的穿刺点出现了术后的血肿,这个时候会出现肢体局部的疼痛,这种疼痛一般持续几天到一个月左右,多为胀痛,很多人出现穿刺部位的局部硬结,触之或按压有痛感,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另一种是穿刺肢体的疼痛,这种疼痛沿着动脉血管走,最多见的发生在经过右侧的桡动脉穿刺做心脏造影,有少部分人桡动脉穿刺不成功,改为肘动脉穿刺,肘动脉穿刺点位于上肢的中段,自穿刺点以上的动脉,由于心导管要经过这个动脉才能到达心脏,或者到达其它血管,而右上肢的动脉血管相对右下肢来说血管又比较小,导管在动脉里面穿行,容易造成动脉壁的损伤,或者是导管或者导丝在血管内穿行的时候损伤了周围的分支动脉血管,会导致肢体的疼痛,这种疼痛往往也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很少超过一个月的,能能够自行恢复正常,一般都能够忍受,严重的可以服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3 为什么一些血管穿刺的肢体局部会出现淤青

心血管的介入检查和治疗都需要穿刺动脉和静脉,那么动脉一定会有一个穿刺入口,只有从这个穿刺口才能插入心导管,不管是动脉和静脉,在插入心导管的过程中和拔除心导管的时候,血管中的血液可以流到血管外,在手术的过程中,部分渗出的血液,会顺着皮肤的穿刺口流出,但是也有一部分血液留在皮下组织内,特别是当拔出心导管的时候,血液难免会从血管内流到血管外,再加上做心导管的时候,往往需要使用抗凝血的药物,这样就使血液更加容易流出这个血管穿刺口,所以穿刺的肢体局部是否出现淤青取决于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是否有血液流出血管淤积留在皮下,也取决于最后拔除心导管的时候压迫穿刺点是否到位,还取决于手术中抗凝血药物的用量,一般装支架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血液流出到血管外,但是又淤积在皮下,所以在手术后就会出现皮肤局部的淤青;有少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压迫止血一段时间后进行加压包扎加沙袋压迫,之后解除沙袋压迫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穿刺点的止血后再出血,也会造成血管内的血液出血淤积于皮下,而这个时候的皮肤穿刺口往往已经封闭,血液就会淤积在皮下,这也是造成皮肤淤青的重要原因;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手术的过程中,心导管在血管内穿行而损伤了动脉的小分支,使血液淤积在损伤动脉小分支外的皮下,严重的可以造成皮下血肿,这种情况也会造成皮肤淤青的情况。

皮肤淤青随着时间的延长颜色会改变,早期是穿刺侧肢体的低垂部位中心出现红色和暗红色,周围出现淤青,慢慢的中心的红色和暗红色也会变成淤青,淤青会逐渐变淡至消失,这主要是在皮下的血液逐渐吸收,时间大概也在4周左右,淤血量少就吸收的快一点,淤血量大就吸收的慢一点。

综上所述,心血管的介入检查或者治疗之后,出现了穿刺肢体的疼痛或者是局部皮肤的淤青,是介入检查或治疗的一个常见并发症,疼痛主要是由于导管穿行对穿刺血管的损伤,局部皮肤的淤青主要是血液从血管内流到血管外,但又没有流到皮肤体外,出现这两种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一般在一个月以内都会自动的改善和消失,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