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肠道微生物可影响动脉硬化风险

文 / 菌情观察室
2018-05-15 14:39

大量的研究表明,拥有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但是这些研究主要在小鼠模型中进行。最近,一项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


动脉硬化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有关

大多数人都知道心脏病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等等;但是这些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大多数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慢性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已经被证明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和纤维化。此外,脂肪因子的水平与动脉硬化程度显著相关。这些关联表明,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因素可能与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另一个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是系统性炎症;这方面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健康个体中C反应蛋白水平和脉搏波速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原发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中动脉硬化程度较高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已经成为系统性炎症、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调节因子。因此,糟糕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我们所忽略的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可以灵敏的显示动脉血管的弹性程度,目前被认为是评估动脉硬化的金标准,预示着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调查了脉搏波速度测量反应的动脉僵硬度与肠道菌群组成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最主要的新发现是,通过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反应的动脉硬化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以及肠道中特定微生物的丰度呈负相关。

具体来说,动脉僵硬度与瘤胃球菌科细菌的丰度呈负相关,它们是产丁酸的细菌,小鼠实验证明其丰度与低内毒素血症有关。实验诱导的急性内毒素血症会增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并导致人的内皮功能障碍,而慢性内毒素血症则与代谢综合征有关。众所周知,肥胖、高内脏脂肪和胰岛素抵抗都与较低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关。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动脉硬化,对所有这些因素进行校正后,微生物多样性仍然与脉搏波速度呈负相关。


同时,动脉硬化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这种关联也可以由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物来解释,比如:苯乙酰谷氨酰胺与较低的脉搏波速度有关,氧化三甲胺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吲哚丙酸也可能影响动脉硬化。

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肠道细菌

强有力的证据也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为抑制IL-1β可以减少重复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炎症是我们身体对伤害的正常反应;但是当炎症水平过高,在某种程度上不只是对伤害的一种反应时,就会导致许多疾病,比如关节炎和湿疹等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炎症水平越高,患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就越高。

几项大型临床研究表明,炎症是心脏病发生和动脉硬化的关键因素。给予人们一种可以降低炎症的药物可以降低已经有过一次心脏病发作史的患者的心脏病发作次数,这也可以降低了他们患癌症的风险。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不通过药物来减轻炎症呢?避免肥胖和戒烟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有益细菌可能对我们更有帮助。

肠道菌群组成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炎症性肠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等在内的一些列炎症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降低。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动脉硬化程度较高的女性肠道内的微生物多样性更低,而拥有更健康动脉的女性更具有多样性。不仅如此,拥有更健康的动脉的人的血液中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有益物质的水平更高。


这一结果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不像遗传风险因素,我们是没法改变的;但是,肠道菌群的丰富程度和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导致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多样性降低。富含omega-3(在鱼油中发现)或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让我们肠道中的有益细菌长得更好。膳食纤维常见于水果和蔬菜中,而且在坚果、燕麦、豆类和黑巧克力等食物中也特别高。

另一种调整肠道菌群的方法就是补充一些好的细菌;这可以通过吃一些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或补充剂以及通过粪菌移植来实现。一些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对于调节血压有好处。而粪菌移植也已经应用到许多疾病的治疗之中。在一项试验性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移植给糖尿病患者,几周后,患者的糖尿病得到改善,肠道内的微生物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技术在未来或许也可以用于心脏病和其它疾病。


总之,本研究首次表明肠道菌群组与女性的动脉硬化程度强烈相关。考虑到通过饮食和益生菌干预来改变肠道菌群的可能性,这一研究也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降低动脉硬化打开了新的治疗途径。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Menni, C., et al. (2018). "Gut microbial divers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arterial stiffness in women." European Hear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