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临床常用中成药,这样合理使用才有效!
中成药,因其简便有效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成药,应如何选择如何使用,需要仔细分析判断。具体情况如何,一起去看看吧~
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在胸骨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或心前区压榨样或窒息样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上肢,部分可向颈部、下颌部放射。常由劳累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刺激、吸烟等亦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偶伴有濒死感。疼痛常逐步加重,多在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不超过15分钟。经休息或去除诱因后疼痛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几分钟内缓解。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发作多次。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机属“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血、阴、阳之不足,标实指血瘀、痰浊、气滞、热毒等。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疼痛期以通为主,活血化瘀,理气通阳;缓解期以调整脏腑气血,培补正气为主。分证论治如下:
1.心血瘀阻证:心胸憋闷,疼痛如刺,痛有定出,痛引肩背,时作时止,心悸怔忡,口唇指甲暗红,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选用的中成药:复方丹参片、血府逐瘀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等。
速效救心丸
药物组成:川芎、冰片。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心脉闭阻所致的胸闷而悸,或痛有定处或牵引左臂内侧,舌紫暗苔薄,脉细涩等症。
用法用量:含服。1次4~6粒,1日3次;急性发作时,1次10~15粒。
注意事项:伴有中、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者慎用;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浓茶;治疗期间,若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脂类药物;如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应及时救治。
2.痰浊闭阻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纳呆腹胀,咳嗽,痰多黏腻色白,舌苔腻,脉滑或弦。治法:化痰泄浊,宣痹通阳。可选用的中成药:丹蒌片、二陈丸、香砂六君丸、人参健脾丸等。
二陈丸
药物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所致的胸脘满闷,胸痛隐隐,纳呆腹胀。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1次6~9g,1日3次;浓缩丸:1次12~16丸,1日3次。
注意事项:阴虚、燥热之咳嗽痰少,痰黏不易咳出者,不宜服用。
3.阴寒凝滞证:胸闷胸痛如绞,受寒更甚,胸痛彻背,气短,心悸,面青唇紫,形寒肢冷,舌质暗淡,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治法:温通心阳,开痹散结。可选用的中成药:冠心苏合丸、苏合香丸等。
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
药物组成:苏合香、冰片、乳香(制)、檀香、土木香。
功能主治:理气、宽胸、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闷,心前区疼痛等。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大蜜丸1次1丸,1日1~3次,或遵医嘱。胶囊剂:口服。1次2粒,1日1~3次,临睡前或发病时服用。软胶囊剂:口服。1次2粒,1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热郁神昏、气虚津伤者不宜用;阴虚血瘀、痰瘀互阻所致胸痹者不宜用;不宜长期服用;胃炎、胃溃疡、食管炎者慎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脂类药物,如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应及时救治。
4.气阴两虚证:胸痛隐隐,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口干唇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或沉细。治法:益气养阴、通络止痛。可选用的中成药:稳心颗粒、生脉饮、天王补心丸、黄芪生脉饮等。
生脉饮(颗粒、胶囊)
药物组成:红参、麦冬、五味子。
功能主治: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舌微红,脉微细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液:口服,1次10mL,1日3次。颗粒剂:口服,1次10g,1日3次。胶囊剂:口服,1次3粒,1日3次。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感冒病人不宜用;服用本品同时不宜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宜饭前服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物。
5.心肾阳虚证: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懒言,自汗,腰酸,失眠,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微。治法:温补心肾。可选用的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桂附理中丸、右归丸等。
金匮肾气丸
药物组成:附子(炙)、桂枝、牛膝(去头)、地黄、山茱萸(酒炙)、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盐炙)、牡丹皮。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阳虚弱,气化不利所致的胸痛心悸,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1次4~5g;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项:湿热壅盛,风水泛滥水肿者不宜用;本品含附子,不可久服、过服;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宜低盐饮食。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心血管疾病分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胡元会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悦读中医”(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中唯一一个医药类公众号),每日推送,及时获取中医药知识和养生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