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肝病遇上脑病,警惕肝性脑病来袭!
随着人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肝健康”的重要性。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肝病大国”,乙肝、丙肝、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各类肝病人群数量庞大,大约每10人就有1人是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而脂肪肝更有年轻化趋势。
肝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作用,在消化、吸收、排泄、生物转化以及各类物质的代谢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三大营养物质是糖、脂类和蛋白质,肝脏对它们的代谢当然必不可少。
其中,在蛋白质代谢中,肝脏还具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解氨毒。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重要产物。
肠道产氨是血氨的主要来源,每天人体肠道产氨4g,肝是清除血氨的主要器官,可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正常的肝脏每天可合成20~30g尿素。严重肝病患者,肝合成尿素能力下降,导致血氨升高和氨中毒,是导致肝性脑病发生的重要生化机制之一。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氨中毒学说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肝性脑病也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近年来,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肝性脑病,尤其是轻微肝性脑病有了进一步认识。轻微肝性脑病是指部分肝硬化患者无明显肝性脑病临床表现,但通过精细的神经心理或神经生理学检查可发现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2018年)》显示,多数肝硬化患者在病程的某一时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轻微肝性脑病,肝硬化患者轻微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0%~84%,我国住院的肝硬化患者中约40%存在轻微肝性脑病。
神经心理学测试是临床筛查及早期诊断轻微及1级肝性脑病最简便的方法,已被国际和国内肝性脑病指南推荐作为轻微肝性脑病的筛查或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高血氨是肝性脑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降低血氨是防治肝性脑病的关键,降低血氨的主要药物包括乳果糖、利福昔明、门冬氨酸-鸟氨酸、益生菌等。
利福昔明(昔服申)是一种源自利福霉素的半合成抗生素。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基于一项设计精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推荐利福昔明作为肝性脑病发作的预防治疗。
专家表示,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肝性脑病在中国的疾病知晓率却很低,亟需加大科普力度,让更多人知晓这一疾病。肝性脑病的主要表现包括睡眠习惯改变,嗜睡、昏睡、昏迷,运动障碍,智力障碍,行为异常,性格改变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需要尽早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