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的舌象怎么看?

文 / 中医出版
2020-03-29 16:22

受传统象数理论的影响,中医学运用“司外揣内”“取类比象”“察己知人”“观天地以晓人事”等意象思维模式,借助望、闻、问、切四种手段,获得疾病的信息资料并进行辨证论治。

赵文霞教授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在中医实践中具有恒久不变的价值。同时,四诊又是一个开放的诊法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当前中西医大融合背景下,借助理化检查,医者可以更加深刻、全面、直观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赵文霞教授提倡新型四诊模式,即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丰富中医四诊内涵:将当今临床中之生化检验、影像检查归入中医望诊之范畴;将西医听诊内容归入中医闻诊之范畴;将病史等资料归为问诊之范畴;将西医体格检查、触诊等内容归入切诊范畴。中医历来重视望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望诊,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就描述到望面部、鼻部色泽,望患者呼吸形态,望患者四季色泽变化等多种望诊内容。

“望而知之谓之神”,在四诊之中,赵文霞教授尤其重视望诊,常强调整体望诊是诊查病人的第一直觉印象,临证时需安神定志,静气凝神,达一触即会之神妙境界。肝硬化患者多面色晦暗无华,或色黄如橘,或青紫黧黑,或青黄晦暗,此皆所谓肝病面容,医者对此必须具备一望便知的职业素养。此外,还需通过眼神、表情、体态、动作等判断患者神气之盛衰。

慢性肝病患者,常见目光晦滞、表情木然、神情焦虑等皆为神气不足之表现,反映病久邪深,正气日衰。赵文霞教授认为,整体望诊是建立在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基础上,通过医者高级神经活动,在短暂时间内捕捉疾病关键信息的能力,需要医者在临床实际中不断实践提高。消化内窥镜下及超声、CT、核磁共振所见,为微观望诊,是传统望诊的延伸。消化内窥镜下所见黏膜出血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血瘀表现,出血点色鲜红、曲张静脉色紫红者,多为热证,内窥镜下见黏膜色淡白多为脾虚,曲张静脉色青紫或紫黑色,是血络闭郁表现。尽管胁下未触及固定不移之积块,超声、CT、核磁共振所见肝脏结节、脾脏增大者,也为肝积之证据。

对于肝病患者,赵文霞教授特别注重望舌下脉络,并总结出舌下脉络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运用要点。中医学将人舌系带两侧的两条青紫色静脉和一些微细的小血管称为舌下脉络,前者为络脉,后者为细络。生理情况下,舌下组织相对疏松,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较易对舌下脉络产生影响。在肝硬化阶段,由于肝功能减退、肝小叶组织结构破坏及假小叶的形成,导致门脉高压、体循环淤血、外周血管床的扩张,引起外周组织血液循环减弱,静脉淤血、回流压力增大;同时由于舌下组织较疏松,进而导致舌下脉络出现延长、变粗、怒张、属枝显露等表现。

赵文霞教授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肝炎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改变越明显,其血瘀程度越重,肝硬化程度也随之加重。经过长期观察实践,赵师归纳制定了舌下络脉随血瘀程度改变的量化分级标准:以舌下络脉主干中段的直径<2×7mm、舌下络脉主干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长度的五分之三为正常范围。并具体分为:轻度血瘀者,主干外径增粗(宽度3~4mm),长度略有延长(≥舌下肉埠至舌尖连线的3/4但<4/5),主干无或轻度迂曲,细络隐现;中度血瘀者,主干外径增粗(宽度4~5mm),长度有延长(≥舌下肉阜至舌尖连线的4/5),主干中度迂曲,细络明显可见,但属枝较少;重度血瘀者,主干外径增粗(宽度>5mm),长度延长(接近舌尖),主干重度迂曲,细络明显可见,且属枝较多。

赵师在临床中发现,舌下络脉的综合改变程度与肝硬化病情进展呈正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舌下络脉改变越重其肝硬化程度越高。因此,通过对舌下络脉的观察,可以对患者肝硬化程度作出直观的预判,作为影像资料的参照和补充。舌下脉络望诊具有快速、直观、无损伤等优点,尤其可以随时观察以了解病情之进退,一直以来为赵师所重视和提倡。

给大家推荐《赵文霞肝胆脾胃病临证撷英》,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是赵文霞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共分为三篇: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医案荟萃。分别介绍了其学习从事中医经历、学术思想形成渊源、主要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特点。每例医案均采用疾病诊断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完整地记录了患者就诊的全过程。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