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钟南山,你还要了解李兰娟
2月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消息一出,举国沸腾。这无疑为连日来的抗疫战争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病毒,终于一改往日的嚣张气焰,有了败退的苗头。
而李兰娟院士,这位鼎鼎大名的“传染病毒克星”,再一次冲在抗击爆发性传染病战争的最前线!
此刻,她正带着团队日夜奋战,研制新型肺炎疫苗。
01漫漫求学路,莘莘学子心一头清爽利落的短发、两道弯弯的眉毛,一张柔和圆润的脸上,永远挂着让人如沐春风的笑容。一身得体优雅的打扮,令人眼前一亮。
这位既干练又时髦的奶奶不是别人,正是73岁的李兰娟院士。
在李兰娟的身上,可不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头衔。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
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
李兰娟这个名字响彻医学圈,可谓大名鼎鼎。但谁能想到,这位饱读医书的院士,小时候家境贫寒,差点连初中都没念完。
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农村家庭,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来维持。
尽管家里穷,李兰娟却十分喜爱读书,成绩也很优秀,小学毕业时就被保送到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现在的绍兴第三中学)。
念了两年后,有一天,母亲突然让她收拾行李回家,因为,家里已经没钱供她读书了。
一听到这个消息,兰娟泪如雨下。可想到母亲每天挑着一担子的山货,步行30多公里去做买卖,还难以维持家人的生计,她决定放弃学业,回家帮母亲干活。
她收拾好行李后,向班主任告别。
班主任了解了她的情况后,为她出了一个主意,先请假一个月,在家里一边自学一边劳动,一个月后来参加期末考试。
兰娟听取了班主任的建议。
一个月后,回学校参加考试的李兰娟,意外地考出了很好的成绩。
从此,她靠着助学金省吃俭用,读完了初中,并且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进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了,妈妈拿出仅剩的5元钱,让她到杭州去读书。
5元钱,从绍兴到杭州,尽管一路极尽节俭,到学校也所剩无几了。报到、注册都成了问题。
这一次,也是老师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她先领了课本,又帮她申请减免学费和领助学金。
靠着微薄的助学金,她艰难地读完了高中。
年少时艰难的求学路,不仅没有让李兰娟退缩,反而激发了她的勇气和斗志,让她在日后医学研究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曾退缩;只要看到一丝希望,都坚持不懈。
02从赤脚医生到知名院士李兰娟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老家的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
当时的农村条件简陋,医疗条件很差,很多村民生了病无法医治。当了老师的李兰娟,心里便生出一个更大的愿望,要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完全没有接触过医学的她,拿出仅有的生活费,购买了针灸方面的书籍,又到省中医院学针灸技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把人体经络背得滚瓜烂熟。
三个月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邀请李兰娟加入。李兰娟放弃了收入更高的代课老师一职,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没有资金怎么办?
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找了几位懂草药的乡亲,到山上去摘草药,实现了“药品零成本”。
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培训怎么办?
她有着超强的自学能力和记忆力,半年多的时间里,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疗伤寒,哪些能用来消肿,哪些能用来敷跌伤,都记得清清楚楚。
场所简陋怎么办?
上门诊治。
全村400多户人家,不管哪家有人生病,她都会上门诊治,深更半夜不怕,刮风下雨不改。
有一次,村里有个年轻媳妇分娩,找不到接生婆,她也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1970年,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正式敲开了医学殿堂大门,并于毕业后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很多人知道李兰娟这个名字,源于2003年的“非典”,她对浙江省“非典”防治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全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率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理起了关键作用。
2013年H7N9禽流感来势凶猛,她带领的团队在5天内迅速发现突发疫情病原,并第一时间向世界公布了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随后又证实,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的源头。
在此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全国大规模关闭活禽市场,减少了人感染的风险,迅速控制了疫情传播。其实,李兰娟还有一项更大的成就,就是创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新途径。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在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在工作期间,常常目睹一个个重型肝炎患者痛苦地死去,十分不忍,决心要解决这一难题。当时,她靠着3000块钱的科研经费,带领团队开展人工肝治疗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的研究和实践。这是何等困难?
老专家劝她,肝脏那么复杂的功能,人工肝怎么替代得了呢?她带领的团队,不时有同事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半途退出。
“碰到困难,我就像钻牛角尖一样钻下去,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到底。”李兰娟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如是说道。
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李兰娟团队终于成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
从此,李兰娟声震医学圈,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十年努力,攻克医学难题。
令人意外的是,她没有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而是每年举办几期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医生。
“因为肝昏迷、肝衰竭的病人,是很难很远的路送来的,一定要就地治疗,所以我把这个知识都传授给大家,那么全国各地的肝衰竭病人都能够得到人工肝的救治。”
她把挽救病人的生命,当成最大的快乐!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也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人工肝研究成功了,她又开始研究肠道的微生态,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肝病肠道微生态变化的开拓者,首创了“粪菌移植”技术,帮助肠道疾病患者重建肠道菌群。
“只要微生物存在,传染病就永远消灭不了,传染病医生永远不能停下脚步,永远要守护人民的健康。”
在从医的道路上,李兰娟从未停止过治病和研究,她给自己,也给立志从医的后辈们十六字座右铭: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
03风雨同舟,相濡与沫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引领我国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学科发展。
这一对院士夫妻的婚姻,一度成为医学界的美谈。
他们的爱情,是志同道合;
他们的浪漫,是相濡以沫;
他们的约会,是从家里一起到医院,和从医院一起回家的那一段短短的路程;
他们的日常聊天,是“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的学术讨论。
因为有着相同的志向和兴趣,即便是枯燥的学术讨论,在彼此眼里,也是最动人的情话。
因为有着对彼此的深爱,对方的亲人也是自己的亲人。
在他们结婚当天,郑树森的父亲身体突发状况,夫妻俩连夜往老家赶,在金华火车站,他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度过了新婚第一夜。
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李兰娟说:“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郑树森在香港读博的时候,郑父得了重病。
李兰娟怕丈夫分心,隐瞒了这个消息,自己悄悄跑回去,为公公打针挂水、诊治病情,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自己熬的稀饭,直到公公康复才放心离开。
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高龄时两次骨折,都是郑树森亲自为她做的手术。
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唯有像李兰娟院士这样,拥有宽阔的心境,把济世救人、奉献自己当做毕生的追求和快乐,才能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里,散发出真正的美,温暖自己,更照亮别人。
致敬73岁的最美女院士!
参考资料:1.文汇报:《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2.新华网:《李兰娟院士伉俪: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能相濡以沫》来源/女性之声、婚姻与家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