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乙肝防治指南时隔4年再更新,解读乙肝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文 / 医师报
2020-01-07 16:18
"

点右上角“关注”,知道更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新版于日前定稿分布。该指南的第一版在2005年发布,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近4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地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再次更新。

对于治疗目标,新指南提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

预防篇

新指南明确定义了“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即: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DNA较基线升高≥2lgIU/ml,或基线HBV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HBV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新指南关于HBV感染的预防给出三个方面:保护易感人群、管理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其中指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在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方面,新指南除明确推荐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尽早(在出生12h内)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外,还提出对HBsAg不详母亲所生早产儿、低体重儿,在出生12h内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满1月龄后,再按0、1和6个月程序完成3针乙型肝炎疫苗。

新指南中还专门提到未感染过HBV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此外,指南对于未感染HBV者意外暴露,也规定了处理方式。

诊断篇

近年来,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的血清学检查方式,其水平可反映疾病分期与疾病进展风险,也可用于指导重组人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V DNA定量仍为主要评估HBV感染者病毒复制水平、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在血清生化检查中,肝细胞癌的重要诊断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L3、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此外,新指南中还介绍了血液学指标解读及肝纤维化诊断方式。腹部超声检查对于监测和发现早期HCC至关重要。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于HCC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一般认为,动态增强多期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肝脏细胞特异性增强剂显像对鉴别良、恶性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能力优于增强CT。

治疗篇


中国乙肝防治指南时隔4年再更新,解读乙肝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慢性HBV感染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流程


依据血清HBV DNA、ALT水平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同时需结合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同时,新指南还规定了抗病毒治疗的几种情况:

  • 血清HBV DNA阳性、ALT持续异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 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和HBsAg阳性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 血清HBV DNA阳性、ALT正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建议抗病毒治疗:(1)肝组织学检查提示明显炎症和(或)纤维化;(2)有乙肝肝硬化或乙肝肝癌家族史且年龄>30岁;(3)ALT持续正常、年龄>30岁者,建议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检查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

新指南一线推荐核苷(酸)类似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不再对HBV DNA载量提出要求,并主张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更积极。但因免疫耐受期患者肝内无炎症活动或仅有轻微炎症,且此期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所以目前指南仍暂不推荐对免疫耐受期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及时监测、随访,对应答不佳等特殊人群也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清风计划#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乙肝防治指南时隔4年再更新,解读乙肝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