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艾滋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肝硬化,到底藏着什么“鬼”?
病历概要
一位老年女性HI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后,2年内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脏逐渐进展至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和腹水。
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腹水了呢?
该患者的肝损是否与抗病毒药物有关呢?
对感染HIV、且任何嗜肝/非嗜肝病毒阴性、肝酶异常的患者,在没有酒精滥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牢记药物性肝损伤(DILI)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可能性。
该病历中,尽管患者初始抗病毒方案的依非韦伦有可能引起肝损伤,但是患者后续更换了克力芝和绥美凯,肝功能并没有恢复正常,且始终以碱性磷酸酶(ALP)和转肽酶(GGT)升高为主。另外,在短短2年内,患者肝脏的影像学从慢性肝病表现迅速进展至肝硬化、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腹水的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背后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单纯抗病毒药物导致的肝损伤这么简单。
2019年7月19日,新英格兰杂志(NEJM)发表了一篇关于《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和表型》的综述。
文章指出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类型包括:- 直接肝毒性(直接肝坏死、血清酶升高、肝窦阻塞、急性脂肪肝、结节性再生)
- 特异性肝毒性(急性肝细胞型肝炎、混合型或淤胆型肝炎、单纯性胆汁淤积、慢性肝炎)
- 间接肝毒性(急性肝炎、免疫介导的肝炎、脂肪肝、慢性肝炎)。
而且,药物性肝损伤并无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像特殊检查、肝活检、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等,主要是有助于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原因。
所以,该患者也并不能排除是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引起的免疫重建综合征,从而进一步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
该患者肝损伤的原因虽暂时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服用激素和熊去氧胆酸胶囊2周后,复查肝酶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但是,若想最终明确诊断,仍然需要靠肝脏活检才能确定肝脏疾病的类型,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由于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年龄的因素可能存在骨密度(BMD)减低,致骨折风险的增加,加上影像学提示患者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口服小剂量激素治疗的情况下,必须尽快行骨密度和胃镜检查,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有无红色征阳性,以评估是否需要内镜下治疗或药物干预,以期提前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和骨质疏松等。
HIV/AIDS合并肝损包括抗病毒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免疫功能重建、自身免疫性肝病、脂代谢紊乱所致肝脂肪变性、嗜肝病毒或非嗜肝病毒所致机会性感染等。
2019年4月在美国举行的HIV & Hepatitis会议上,有学者提出随着艾滋病毒感染者(PLWH)的长期存活时间接近普通人群,导致了PLWH人群的老龄化比例逐年增加,除了常见的年龄相关病症外,慢性病共病问题也逐渐凸显,包括行动不便和跌倒,年龄相关的身体成分变化,认知障碍和虚弱,自身免疫紊乱,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
目前对老龄化PLWH人群的研究,包括免疫衰老、慢性炎症、微生物异位、表观遗传学、线粒体病和心理疾病等预防和管理等。艾滋病专科医护人员对PLWH心理和身体的管理,将有助于延长PLWH的寿命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最终帮助他们优雅地老去。
此次讨论对HIV/AIDS的疑难病例及临床工作中的疑问进行线上分析,致力于和战斗在临床一线的HIV/AIDS医护同道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Hoofnagle JH, Björnsson ES. Drug-InducedLiver Injury - Types and Phenotypes.N Engl J Med.2019 Jul 18;381(3):264-273. doi: 10.1056/NEJMra1816149.
2 HIV & Hepatitis in the Americas, 4-6 April 2019, Bogotá,Colombia. J Int AIDS Soc. 2019 Apr;22 Suppl 2:e25263. doi: 10.1002/jia2.25263.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