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多数是“拖”出来的,身体出现5种表现,最好去查一下肝功

文 / 善酵
2019-05-20 19:18

肝脏被称为“沉默器官”,它是唯一没有痛觉神经的器官,所以很多人出现肝痛时,可能已发展到错过最佳治疗的时机。

临床上,大约80%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而这时,几乎没有完全治愈的机会,所以,提到肝癌,很多人都会害怕。

肝癌,被称为是“癌中之王”。

肝病多数是“拖”出来的,主要原因,与肝脏自身功能有关!

肝脏有很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正因如此,即便肝脏受损,也能正常运行,其功能不会受到影响。

临床显示,肝脏大约30-40%左右是健康的,就能正常“工作”。

身体出现5种表现时,最好去查一下肝功,别忽视!

表现一,口臭

口臭是很常见的症状,也容易被忽视,可能是胃火、口腔疾病等引起的,也可能是肝病引起的。

当口臭有一股“腐臭味”,可能是肝功能受损了,导致血液中尿素氮和氨的含量增多,而氨经过呼吸会从鼻排出一部分。

表现二,腋下臭

身体出汗,腋下会有汗臭味,这属于正常;而有些人自带“狐臭”,这种味道是正常的体味。

当身体出现一股臭味,尤其是腋下,臭味突然加重,这时,排尿可能会比较黄,要注意了,可能是肝脏受损、或长时间处于超负荷运转,使得体内毒素没及时排出引起的。

表现三a,肝区疼痛

肝脏没有痛觉神经,一旦肝脏部位出现了疼痛感,说明肝脏受损已严重了。

肝脏位于右上腹部,若这个部位疼痛或有肿胀感,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肝区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刺痛时,最好去查一下。

表现四,肩痛

肩部与肝脏也有一定的关联,当右肩疼痛时,可能是肝病的前兆。

这种疼痛与一般的肩痛不同,肝脏引起的肩痛,通常没有明确的位置指向,一般会表现为反射痛或牵涉痛。

若长时间肩痛没有好转,甚至疼痛加重了,要考虑肝脏是否发生了病变。

表现五:发热

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感冒、或过敏等,若出现低烧,长时间不退热,就要警惕了,可能是血液病、也可能是癌症的一种表现。

而肝癌引起的发热,常为间歇热,无畏寒或寒战,持续时间很长。

偶见持续高热而无明显毒血症症状。

提醒:4类人出现以上表现,应重视!

1,患有肝硬化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肝硬化的病情控制不好,就会发展为肝癌。而确诊肝硬化后,在各方面习惯上要注意,不改变的话,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2,得过乙肝、丙肝的人

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乙肝、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得过乙肝、丙肝的人,若控制不好病情,可能会诱发肝硬化→肝癌。

数据显示,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癌占肝癌发病总数的80%以上。

3,有家族肝癌史的人

肝癌不遗传,但肝癌有“家族聚集现象”,尤其是乙肝。

比如,患乙肝的妈妈,生孩子时,就会把乙肝病毒“传递”给孩子。

4,酗酒的人

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一级致癌物”,长期饮酒会增加肝脏癌变的发生。

酗酒的人,患酒精肝的可能很高,由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若不控制饮酒,可能会这样发展。

保护肝脏,预防癌变,做好“3个字”:

一:吃

俗话说,“病从口入”,预防肝病,饮食上也要注意。

霉变食物要丢掉:这类食物容易产生黄曲霉菌,其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性,是砒霜的68倍,会诱发肝脏癌变。

高脂高热量食物少吃:肝脏是各种营养素代谢、分解、合成的重要场所,若高脂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会使脂肪堆积在肝脏,诱发脂肪肝。

而热量高的食物会引发肥胖,肥胖对肝脏也有一定的伤害。

二:戒

生活中,各种不良习惯是导致肝病的主要原因,如熬夜、酗酒、生气等,养好肝,最好改掉不良习惯。

戒生气:“肝主疏泄”,情绪对肝脏的影响非常大,平时少生气,利于疏肝。

经常发脾气、生闷气,会让肝气横逆,肝火旺盛,这些都会伤害到肝脏的健康,打破身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戒酒: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场所,饮酒量过多,可能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久而久之,容易诱发酒精性肝病。

临床显示,近六成肝癌与喝酒有关。所以,最好把酒戒掉。

戒熬夜:放下手机,早点睡觉,保证良好的睡眠,对身体很重要。

最好每晚在23点之前入睡,能提前睡更好,保证每晚7-8个小时的睡眠,能让身体得到很好的休息,利于养肝。

三: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控制体重,减少和预防脂肪肝。

散步,是最适合保养肝脏的一项运动。

每天多散散步,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不良习惯,还可促进血液循环。

坚持睡前,推肝经,更养肝

把双腿弯曲打开,先从左腿开始,双手相叠按在大腿的根部,稍用力向前推到膝盖。先左后右,反复推上50次就行。

推肝经,有畅通肝经、疏调肝气的作用,还可使肝胆在睡眠中能充分地排毒。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想知道更多小知识就来关注善酵v信公众号吧!每周分享健康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