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精华报告大汇总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2017)于2017年9月14日-16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2017年9月16日上午,郭晓钟教授与庹必光教授共同主持了整合协作组专题系列报告。
华西医院的唐承薇教授围绕炎症性肠病(IBD)与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门静脉血栓、胆石症、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报告。她指出,70%-80%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共患IBD;1.4%-7.5%的IBD患者伴有PSC;约50%的IBD患者伴有脂肪肝,且携带PNPLA3 148M的IBD患者更易发生脂肪肝;1.3%的IBD患者发生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克罗恩病(CD)患者发生胆石症风险较非IBD人群更高;虽然来自欧美、南韩、香港、广州的研究提示IBD与一般人群患乙型肝炎(HBV)的风险相近,但来自上海的研究提示IBD较一般人群患HBV的风险更高;IBD患者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激素治疗时可能会诱发HBV复发。她总结到,当临床医生遇到伴有脂肪肝的非肥胖男孩、不明原因肠系膜\门静脉血栓的青年女性、不明原因肝功异常的孩子时,需要考虑IBD的可能。
大坪医院的陈东风教授就肝肺综合征(HPS)进行了汇报。首先,他分享了两例诊治为HPS的病例。一例是乙肝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1月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片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另一例以“间断喘累”为主诉收入呼吸内科的患者,初诊为I型呼吸衰竭;此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肺内血管扩张(IPVD),并经消化科会诊,诊断为肝肺综合征。然后,他回顾了HPS的患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标准、CT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等。他特别介绍到,HPS的CT影像学特征包括肺内血管扩张、肺远端血管扩张(杵状指征)、蜂窝征、胸膜蜘蛛痣、肺动脉与支气管比值增加。最后,他总结到以下几点:目前HPS的认识不足、HPS自然史不清、HPS的临床三联征、HPS的早期筛查、鉴别HPS与IPVD、HPS治疗手段需探索。
天津医院的陆伟教授展开了“肝肾对话”。他的报告主要涉及病毒性肝炎合并肾脏损伤以及肝硬化合并肾损伤两大方面。首先,他指出,乙肝相关性肾炎发病率和好发地区与病毒性乙型肝炎流行病相近;肝硬化患者20%将会发生急性肾损伤(AKI)。此后,他系统回顾了肝肾综合征(HRS)分型、肝硬化肾损伤的发病机制、ICA对于肝硬化AKI的定义、HRS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蔚红教授展开了“肝胃对话”。她的报告主要涉及五大方面:1)肝胃对话的基础;2)肝病对胃病的影响;3)胃病对肝病的影响;4)肝病和胃病的临床鉴别诊断;5)肝病和胃病诊治的整体考虑。她指出,肝脏与胃是邻近脏器,胚胎分化都来自前肠。肝病对胃病的影响包括门脉高压性胃病以及肝源性胃病等。胃病对肝病的影响包括胃内Hp感染加重肝性脑病、胃癌肝转移等。她也指出了胃病治疗影响肝脏的可能性,如药物性肝损伤(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因此治疗方案上需要考虑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此外,肝病治疗也需要考虑对胃的影响,如药物刺激引起胃部病变、放射栓塞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西京消化病医院的时永全教授展开了“肝脾对话”。他指出,脾脏加重肝损伤、脾脏T细胞及相关因子参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另外,脾切除可增强MSC对CCL4肝硬化模型的治疗效果。他总结到:1)肝脾具有共同起源相似结构,解剖上密不可分;2)肝脾共同参与造血稳态与铁循环,功能上密切关联;3)脾脏是肝病的受累者,也可能促进肝脏疾病进展;4)关注肝脾对话,慎重决定肝病患者的脾脏命运。
沈阳军区总医院的李宏宇教授展开了“肝脑对话”。她的报告着重强调了肝性脑病的认识-重视-实践,涉及三大方面:1)从历史到现实:HE的提出和临床认知演变;2)从需求到挑战:HE的临床诊治现状;3)从实践到规范:HE的规范化诊治要求。她总结到:1)HE患者尤其是MHE患者数量大,分散在不同科室,专科和非专科医务人员应担负起不同的责任,共同推动HE的诊治;2)全球多部权威指南发布推动了对HE的认识,鼓励临床医生提高认识,早期诊断,及早干预;3)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HE的重要性,充分理解HE治疗的获益,从而努力去实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玉兰教授展开了“肠肝对话-新篇章”。首先,她指出,肠-肝对话需要关注免疫。她着重汇报了自己团队研究结果,指出NAFLD小鼠肠道来源的淋巴细胞具有迁移至肝脏的潜能。其次,她指出,肠-肝对话需要关注真菌。她回顾相关文献,指出,长期饮酒增加肠道真菌数量及转位,应用两性霉素B处理后降低饮酒小鼠肝脏损伤,髓系细胞缺失CLEC7A可降低酒精性肝炎,真菌相关免疫反应与酒精成因的患者的存活率相关。最后,她分享了最近发表在Hepatology杂志上两项有关FMT治疗肝性脑病以及乙型肝炎的研究结果。
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汪芳裕教授汇报的题目是整合食管病学初探。基于自己团队研究结果,他提出,临床医生应从整体高度认识食管疾病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规律、从整体出发优化食管疾病的诊疗。他总结到,整合医学模式对于食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机制探索和病因预防意义深远。
报道/ 郭晓钟 祁兴顺 (沈阳军区总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