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青年因高血压毁了2个器官,医师:30岁的年龄,80岁的身体
医院病房里,跪在地上,向医生苦苦哀求的人是孙勇(化名)的哥哥。
他的弟弟昨天被送过来的时候,嘴唇发紫、大汗淋漓、呼吸用力、颈部动脉怒张,一副无法呼吸的样子,刚到医院就被立马送进了急救室。
孙勇的哥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恳求医生一定要救回弟弟。
好在,孙勇在经过急救后,病情渐渐稳定,看着弟弟戴着呼吸器躺在病床上,哥哥后怕的不得了。
医生在查了孙勇的病例之后,发现他8年前在医院诊断出了严重高血压,后续一直没有治疗跟进,医生推断,这次孙勇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应当和他“不受控制”的高血压有关。
病理资料显示,孙勇八年前来医院体检,当时血压高达180/100mmHg,医生建议进一步治疗,但孙勇以“没有感觉不适”为理由,拒绝了医治。
在这期间,除了偶尔感到头晕、胸闷之外,孙勇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也就渐渐不放在心上,每天不离烟酒,更不吃任何降压药。
正是孙勇的掉以轻心,才导致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是他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医生感叹:刘勇30多岁的身子,健康状况像是70、80岁
明明一开始只是高血压,却8年时间不管不问,硬生生把自己“拖”成了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家庭也随着受到拖累,刘勇自欺欺人、拒绝治疗的行为,称得上的是“害人害己”。
现如今我国三高人群并不在少数,据了解,目前我国高血压的人数已经高达2.4亿,如何预防和抑制高血压,已经成为了国民需要面临的“头等大事”。
高血压的数值标准是多少?
一级: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二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三级:收缩压 ≥180mmHg,舒张压≥110mmHg;
三级高血压症状最为严重,一旦确诊必须要进行医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为什么高血压会损伤内脏?
血压,顾名思义就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长期血压过高会引起心脏功能劳损,加重血管的运输压力;
持续的高压还会冲击肾脏细动脉,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小球萎缩;
健康的血管是光滑有弹性的,在持续高压作用下,血管的弹力会逐渐下滑,一些重要的心肌动脉、颈动脉、总动脉等血管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严重还可能会危急生命。
长期高血压会诱使哪些并发症?
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可能会诱使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造成心脏损伤
大概率左心室肥厚(LVH)
影响脑部循环,出现血液循环障碍
对肾脏造成损伤,影响肾脏功能
会引起高血脂症等慢性血液疾病
眼底视网膜病变
引起脑萎缩,降低记忆力
患糖尿病的概率远高于常人
尽管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但不得不承认,如果长时间高血压,会极大损伤心血管健康,进而威胁到生命,建议降压要趁早。
高血压患者日常应当如何平稳血压呢?
一、饮食尽量清淡
盐分和糖分,都是高血压患者需要尽量避免的调味品,日常尽量减少食用。
如果实在是觉得饭菜寡淡无味,可以食用少量辣椒,注意不是辣椒油,是辣椒,少量的辣椒并不会对血压造成不良影响,平时吃饭时可以添加少量。
但是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不建议食用辣椒哦。
二、补水做到充足
补水其实是控压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充足的水分可以预防血压升高,促进气血循环,还能够滋养血管,缓解血管内皮的紧张状态。
但是对于长期高血压的患者,本身血管中可能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血栓、硬化斑块等,光靠喝水是不行的,建议在喝水时加入一朵金菊源。
金菊源中丰富的氨基酸、水苏碱、类黄酮、硒元素、菊甙等物质,已被证实对稳定血压、养护血管有非常好的效果。
氨基酸:帮助稳定血压,在血管内皮会形成保护膜,对血压上升能起到缓冲作用。
水苏碱:被证实对增强血管弹性,柔软血管有积极作用,抵制血管发生老化。
硒元素:是一种抗病性物质,能有效抑制血管壁血栓形成,极大降低急症风险。
高血压患者每天应至少饮用1.5L水,喝水时用开水冲泡一朵金菊源,帮助平稳血压,清扫血管杂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科学把控睡眠
高血压患者一定不要熬夜,晚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当人体对抗自然规律,熬夜晚睡时,交叉神经会持续兴奋,引起血管收缩以及血压上升,对于血管壁的压力陡然增大,血管破裂、脑出血等风险也会随之上升。
建议高血压患者至少在10:30之前就上床睡觉,每天至少睡够六个小时,这才是一个比较良好的睡眠状态。
特别提醒:
1.血压的稳定需要长时间的维护,不要自主停药,自己随意的停药可能会引起血压“报复性回升”,反而更加危险,加重高血压的病症。
2.吃降压药期间,不要吃柚子,柚子中的部分元素会干扰降压药的药性,削弱药物的控压能力。
3.情绪的稳定也是“控压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希望高血压患者能够心态平和,尽量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年代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知晓率、控制率的演变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407
[2] 3717例人群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调查[J].重庆医学,2005,1(34):7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