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要远离高血脂,吃素就够了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文 / 健康人生致富
2020-11-01 10:14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甘油三酯主要参与能量代谢,胆固醇主要用于细胞浆膜合成,激素和胆汁酸合成。

脂质以脂蛋白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脂蛋白是由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起转运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分为5类:乳糜微粒、极低、中间、低、高密度脂蛋白。随着密度逐渐增加,直径逐渐减小。低密度脂蛋白(LDL)是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保护性脂蛋白。

蛋白的代谢由代谢酶、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和转运蛋白共同完成。食物经胃肠初步消化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形式分泌入血,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三酯、脂肪酸、甘油和各类脂蛋白。其中最主要的关键酶如下:1、脂蛋白脂酶:主要分解乳糜微粒,调节甘油三酯水解,功能异常导致血甘油三酯升高,糖尿病患者该酶功能降低,甘油三酯常常升高。2、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参与大多数脂蛋白酯化,尤其是HDL和LDL,缺乏时导致血胆固醇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是最重要的、作用最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也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相反,高密度脂蛋白是保护性因子,促进血浆中胆固醇往肝脏组织转运,代谢。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血脂异常患者,首要治疗目标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目标值以下,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高血脂是引起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些人认为,要远离高血脂,吃素就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高血脂诱发多种心血管病

高脂血症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总检出率为男性13.8%、女性23.5%。

高血脂的最大危害主要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60岁以后的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血糖异常、高尿酸血症等,若同时合并血脂水平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不加以积极控制,肯定会影响心血管的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自身生理功能衰减等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老年性高脂血症时,的确存在着某些特殊考虑及原则。

吃素就能远离高血脂?

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成分超标,则被视为高血脂。人体内的胆固醇,一部分由自身合成,约占70%,剩下的30%才来源于食物。因此,对于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紊乱的人来说,即便是素食主义,也有可能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另外,吃素也不代表吃油少。有些食物本身的脂肪含量就很高,比如花生、瓜子、大豆等坚果,它们丰富的油脂能提炼成各种各样的植物油;而即便是一些含脂肪少的素食,若通过煎、炸的方式烹饪,也带有很高的脂肪,如油条、油炸豆腐。

长时间的素食,不仅血脂可能高居不下,还会造成维生素B12、钙、铁等微量元素的缺乏,营养失衡只会进一步引起糖、脂代谢紊乱。

误区1、血脂在正常范围就可以了

采空腹血做血脂检查时,会检查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四项内容,如果前三项超过正常值,就可以确定是高血脂患者了,但并不是血脂在正常范围就一定不需要降脂。

“化验单上的血脂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为什么还要继续降脂呢?”很多做过支架手术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其实,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不代表治疗达标,还要依据病情进行具体分析。

有冠心病和心梗的患者,更应强化降脂治疗,以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降低2%。降脂治疗应根据是否患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

误区2、胆固醇越低越好

胆固醇被很多中老年人视为洪水猛兽,总是希望它越低越好。事实却并非如此。胆固醇就像一把双刃剑,过高确实会增加患心脑疾病的危险,但过低也会出现种种问题。因为,胆固醇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用以支撑体内所有细胞的结构形状。胆固醇还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以及合成激素和胆汁的关键成分。胆固醇不足,人的情绪便会出现极不稳定的现象。

正确的做法是,40岁以下的人5年做一次血脂检查,45岁以上的人1年做一次血脂检查,而有冠心病易患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的人,应半年查一次血脂。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胆固醇不高不低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误区3、血脂高与瘦人无关

很多人都认为高血脂与瘦人无关,只是胖人的事。其实,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是高血脂的两个决定因素。胖人不一定血脂高,瘦人的血脂也不一定就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