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农村2大节约妙招很少人知道,那时心血管病比日本低很多

文 / 云霞大健康
2020-10-11 08:38

正文本文导读

文章尽量简短,但是仍可能有千多字,如果有时间,希望你耐心看完,可能会让你非常受益。

主要内容:

1.简单总结上世纪80年早期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2010年及以后中国人的人均饮食结构对比。

2.简单总结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日本2010年及以后的饮食结构对比。

3.从公开正规文献中的数据,来对比1980年和2010年后中国人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比率。

水稻一直是中国人的主食,但是其升糖指数较高

4.摘录部分文献数据,和它们对这一现象的份份(仅用于说明,尽量少笔墨,免的折磨网友耐心。有兴趣的可网上查查)。

5.重点介绍,在当时中国农存广泛使用的2大节约粮食的法宝是什么。它起源于什么年代,那些年代的中国人有没有三高的忧虑。它在中国最流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后面怎么消失的,

消失几十年后,中国人的三高状况怎么样。

6.对比一下当时有效的节约方法对人健康方面作用,和现在市面上炒作的产品有什么别区别。

7. 一点小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上世纪80-90年代,农村煮饭用的大灶,要人守那儿烧火的

正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饮食结构怎么样,说的再多都是水份,下面的一组官方数据给你最清楚的概念:

a.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主食)消费量在1980年是145公斤/年(24.2斤大米或面粉/月,注意是人均,包括学前,上学儿童还有老人)。

到1990年是88公斤/年(14.7大米或面粉斤/月,总人口的平均)。

农村则是:1980年260公斤(43.33斤大米或面粉/月)。

1990年250公斤(41.67斤大米或面粉/月),注意是农村总人口的平均包括老人和小孩。

如果按这个消费量,不论是1980年或1990年,农村粮食消耗量都是惊人的高,这可能是与当时农村劳动强度非常大有关。

由上面可以看出,中国人总体主食消费是在慢慢减少的,但是,为什么三高的人却越来越多呢。

说明一下:

按当时官方统计人均粮食拥有量是1980年:324.8公斤。(人均拥有量)

日本公认是吃得较健康的国家,但其糖尿病发病率比80年代的中国高很多

1990年是390.3公斤(这里不要混淆人均消费和人均拥有量两个概念,人均拥有量指的是粮食总产量按人均,不是人均消耗量,它包括:人均粮食消耗,粮食储备,粮食外卖或支援,粮食饲料,以及酒,糖等很多用途)。

再看肉类消费

肉类人均消费:1980年12.7公斤(约2.11斤每个月,应该是城镇居民数据,印象中,农村那时每人每个月吃0.5斤肉都难)。

2000年人均肉类消费是20.23公斤,2020年是29公斤,即2020年是1980年的2.28倍。

日本大米人均消费量:

大米饭是很多国家国民的主食

日本情况有些特殊,其在1960年代到1990年代大米等主食消费量迅速下降,从1961年的113公斤/年,下降到2006年的只有58公斤/年,后面下降很少,走势较平稳。

其1990年就下降到60公斤左右。其肉食,鱼类消费相对中国要高(因具体数据统计结果有众多差异,为避免混乱,在此不提供具体数据。总之每项数据都显示其鱼类和肉类消费平均值高于中国)。

再来看看1980年和201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对比:

1980年中国患病率:0.67%, 2010年患病率:11.6%,(2010年中国糖尿病前期患者更

是高达27.2%。这只是2010年的数字,2020年相信会高些)。

说明一下:上面有关1980年糖尿病的数据来源,那时中国相对较穷,资源有限,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只有在发现某地有明显多于其它地区的异常,才对该特定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也就是说这个0.67%可能来自于当时认为糖尿病相对高发的地区统计结果,全国真实情况可能更好!

怎么样,两种结果对比,是否有种来自不同星球的感觉(这么低的糖尿病比例,世上少有啊),

(贫穷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印度,斯里兰卡很穷,同中国80-90年代差不多,但是两国糖尿病发病率都非常高)。

后面2010年就完全不一样了,比1980年增加近20倍,2020年应当更高(遗憾,找不到正规文献数据)。对比这种数据,有没有想回到1980年去生活呢。

再看看,向来以饮食健康出名的日本怎么样。据日本后生劳动省2017年9月21日发布的“2016年国民国民健康营养调查。当时日本糖尿病患者达1000万,约占日本国民比例8%,而2012年则是5.6%。

可以看出即便像日本这么自律严格的民族,向来以健康饮食据称,发达的医疗体系,在PK1980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生率方面也是完败。

再看看高血压的比例对比。

1980年中国人高血压患病率为:7.73%, 2018年统计国民高血压患者达2.7亿,比例高达26.6%。

至于为什么1980年的人高血压患者比例不像糖尿病患者那么低,没有查到正规研究文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候人虽穷,劳动强度大,可吃盐的量不见得比现在人吃得少。

下面回到本文重点:当时农存到底用哪2大法宝来节约粮食,同时换来国人的健康呢。

1.不知道中年以上的网友记不记得,当年吃纯白米饭是富人才有的福利。绝大多数家庭,一天中都会有一餐是吃杂粮的,而且往往是晚上那餐吃杂粮饭,因为当时认为杂粮饭是最差的,晚饭后不做事,所以一般家庭都放晚上。杂粮饭一般是少量大米,多半红薯,或多半高粮,或荞麦。记得当年小时候经常因为吃杂粮而生气,尤其荞麦杂粮饭,都吃吐了。

或许正是这最不好吃的杂粮饭,给了当时较穷的广大农村村民比较健康的身体。

2.就是本文的核心了,那时候,人是没有福气吃直接用米煮成的香甜可口米饭的,所吃的米饭都很淡,没有味道,远没有现在的米饭香味。

为什么,因为当时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喂猪,那个时候喂猪是没有饲料的,都是山上找点猪草叶子,回家煮一大锅,放在房外屋檐下,每餐给猪放点。猪仅吃这个是很绿色环保,但是没有什么营养,怎么办,一是给点米糠,其实也没多大营养。最后就是从人的口粮里扣,怎么扣,每次煮饭,放一大锅水煮(2斤米,起码放8斤水),在煮到米有点开花后就用个竹筛子过滤,把锅里的饭舀到竹筛子里,把米汤过滤掉,剩下的米沥干水后,再倒到锅子里焖熟(叫焖饭)。那饭真的远没有现在饭有营养,很多营养都先给猪了,哪里有机会营养过剩。

更可喜的是现在研究发现,大米的升糖指数高,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是有树支结构的多糖,难溶于水,但是非常容易溶于热水。

80,90年代中国农民都是用这种灶煮饭的

你想一下,当时农存普遍都是一口大锅,煮一两斤米参8-10斤水,到煮水开,米开花了,再把米汤漓出来。这么一整,米饭里面的支链淀粉到底还剩多少,应当滤去了一大半。

这种煮饭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电饭煲大普及才慢慢消失。

现在许多偏远山村仍然保留这种煮饭方式。

没有明显的科研文献证明那时大量的米汤是不是那时低得出奇的糖尿病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但是科研结果明确证明:大米中的支链淀粉是其主要升糖物质,是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那时的人,一是劳动强度大,二是这种支链淀粉被去除大半的米饭天天吃,同时别的营养来源又特别有限。

说明:现在没有公开的研究文献报道,所谓去糖电饭煲(据说最初的发明来自日本)里多的那一点点水能去掉多少支链淀粉,也没有科技文献说支链淀粉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是多少。

所以不知道所谓的去糖电饭煲有没有用,本文不加评论。

只知道上世纪80年代,煮饭可是口大锅,2斤米起码8-10斤水,支链淀粉想多留都难。

好了不多说了,希望本文对网友们有点益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