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说:针药并用治高血压,一个小处方就能防
高血压,与治愈率较低的癌症相比,人们对它的恐惧就小了许多。
可实际上,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里,在一个个悲剧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杀手——高血压。
就在2017年,国外著名医学杂志《柳月刀》有一项关于中国人口健康全面研究报告。
报告里指出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致死病因,其中高血压赫然在列。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治疗高血压,西医做法通常服用降压药物,已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那么对于中医来说,高血压到底是什么呢?如何治疗控制呢?今天就听听白粹昭大夫怎么说。
高血压病今年来在国内逐渐呈上升趋势,令人心忧。
血液如江河,在体内川流不息。通常来讲的血压指动脉压。西方现代医学,对人体各项指标的量化,对身体生理、病理的深入研究,仍不能解释高血压的真正原因。
一旦确诊高血压,多数患者都接受的是西医药物治疗。但这样的真的好吗?
举个例子,血压如电压,电压由电流和电阻决定,同理,血压由血流和总的外周阻力决定。而降压药物在不断更新,原理不变,能暂缓症状。
按其药理,需要终身服药,明确告诫有损内脏,尤其肝肾。
血压的变化,是身体机能的自我调节,是某些脏器和组织出现问题后,身体的自我调节,要求心脏要加大压力,满足血液供应。
而降压药物,一味降压,进而引起其他脏器、组织的损害。
比如常用降压药物利尿剂,副作用是诱发糖尿病,升胆醇、甘油酯和尿酸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说收缩压的升高,或由于心脏输出受阻,西医通常的做法是用血管舒张剂,以期有降压效果。
如有些患者是脊柱问题,以颈椎最为多见,而舒张、扩张血管,实则谬矣!或者身体其他脏器、组织因炎症或缺氧而呼救,需要血液,需要氧气。心脏加大压力,满足其需求。
而此时用药,如β-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的药理减少排出量,减慢心率,血压指标下降,实则是围魏而不救赵也。
至于舒张压升高,是许多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症状。这种情况往往是血液在肺部的肺泡二氧化碳和氧气不能充分交换,动脉血液里含氧量较低,身体各部位得不到饱含氧气的血液,舒张压升高时集体无奈的补偿反应。
2通过中医认识高血压中医里本没有高血压病一词,眩晕、头痛、肝风内动等会有高血压的症状。
不过,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都是肝肾不足的表现。
西医学讲的高血压病有四大严重并发症:心脏疾病、脑中风、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等。逆向思维,高血压只是一个症状,是人体的心脏、肾脏、脑血管等等出了问题,才引起血压增高。
因而只是解决症状,而忽略脏腑整体失衡的技能,舍本逐末也。
从中医来讲,血压超出正常值,五脏六腑的疾患,处于隐匿的状态,尽管难以通过西医那样,用仪器检测出来,但是很多人已经有头疼、胸闷、烦躁、甚至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中医有阴阳学说,阳症浅表,阴症深入。高血压病,是个阴症,是最本底层面的厥阴系统出了问题。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西医学的心脏病,多是中医讲的心包经的症状。与高血压病互为狼狈的糖尿病,就是中医厥阴经的病。
高血压或是主要病症,或是兼症,复杂多变。医者能识得标本,用药分清次第,效果自会彰显。
现代中医教育,对眩晕头痛、急躁易怒者,泻肝火;眩晕、烦热者,镇肝风;眩晕,头疼、呕吐,化痰祛湿。上述三种,皆是治标,有一时之效,不可久用。
高血压病,可以配合腹诊和背部、脊柱的观察,明确观察,明确诊断,配合针灸加强治疗。
腹诊,在肋下、中脘、肚脐四周往往有痞结,肚脐下的关元、气海用手背搭上,能感受小腹寒意。在背部脊柱及膀胱经,检查压痛点。颈部胆经的风池穴,膀胱经的天穴,一侧按压有痛点,背部心俞穴、肺俞穴及腰部俞穴,皆有痛点。
我在临床中,对治西药联合应用后,仍不能理想降压者,针刺天柱、凤池两穴,当时取效。
腹部的上脘、中脘及肚脐四周,属于冲脉、任脉,我针刺诸穴,再用温热药,使得药力顺利到小腹,影响肝肾,温通冲任经脉,继而通达周身,血压高低之忧患皆能化解。孙思邈的大小续命汤,虽为中风后遗症所设,对治高血压,辩证用之,疗效显著。
另外灸法,能治标,亦能治本。若取中脘或关元两穴,能直接灸1000大壮,每天30大壮,月余完成,对于中青年高血压,能绝隐患。
4高血压,还需未雨绸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造》卷下,瘫痿论方有补阳还五汤。
现代人大量服用西药抗生素、降压药,对因虚所致瘀的中风偏瘫,效果往往不佳,因为病情已不在这个层面。
最后分享一个小处方:
白粹昭大夫预防高血压
组成:黄芪60克、归尾15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服用方法:水煎服,可隔日一服
剂量:7剂
特别提示:文中所有处方及剂量都均为行医中针对不同病患辩证后所开,请勿盲目使用!具体请咨询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