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应该了解的知识

文 / 新浪爱问医生
2019-03-10 11:38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应该了解的常识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后,如果血压不达标,就应该接受药物治疗,但很多种降压药如何选择,选择了某种降压药后,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作为患者,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使药物使用更准确、更好地发挥作用、更适合自己,达到最佳获益目的。这几个大的原则应该了解。 首先要明白, "降压是硬道理",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降压达标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降到最低,,才是最大获益。降压药的用药原则:一般来说,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变化逐步调整到最佳用量,优先应用长效制剂,单药效果不好时就要考虑联合用药,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看别人用啥药就买啥药吃,用药种类和剂量应该个体化,就像自己的衣服,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小剂量开始的好处是:小剂量开始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效果欠佳,可逐步增加剂量。达到血压目标水平后尽可能用相对小而有效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长效制剂一天一次服用而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减少血压波动,所以首先被推荐。 一般来说,血压控制的目标:<140/90mmHg,老年高血压<150/90mmHg。如果合并冠心病或肾病时,可能需要更低,具体需要医师判断。一般患者用药后4-12周内血压逐渐达标即可,不可追求降压过快。合并高龄、冠脉或双颈动脉严重狭窄、脑缺血表现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目前,常用降压药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固定复方制剂,这些降压药均可用于高血压初始和维持治疗,但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证,不建议自己随意调整或自己随意购买服用。 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 高血压一旦出现靶器官损害,逆转的概率就很低了,所以,早期控制、控制达标才是硬道理。降压治疗的目的就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目标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降压治疗可减少40%~50%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减少一半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减少15%〜30%的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及减少50%的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联合用药很常见,临床上只有约30-40%的高血压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就能降压达标,大约有70%左右的病人需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才能降压达标。降压药物小剂量联合使用的优势是降压机制互补,降压疗效叠加,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所以,联合治疗很常见。 个体化用药是关键,患者的体质各有差异,产生高血压的机制不同,一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对另外一部分患者也许并不适宜。因此,降压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升高的类型与幅度、有无并发症或并存的疾病等)量身定制适宜的降压方案。用药时,调药不宜过快,一般患者应经过4-12周的治疗使血压达标,调整过快、用药仅几天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频繁要求医生加药或频繁换药等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因为会导致血压波动。对于服药时间来说,长效制剂一般在早晨顿服。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做24小时动态血压,由医生据此调整。约有10%的病人白天血压正常,单纯夜间高血压,这种病人需要睡前服药;对有清晨高血压的患者可在睡前服药,以控制清晨血压升高。 一些高血压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只要无症状,就不愿意服药,看药品说明书有副作用就不敢服药,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就自行停药或者换药。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在选用降压药物时,医生都会评估患者的情况及药物安全性,会尽量把毒副作用的发生控制在最低概率,再说本来就概率很低,所以不要过于担心。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上长期应用该药发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总结和汇总,多数都是低概率事件,并不是每个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 (参考《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