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按图索骥做防控?我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大数据建成!

文 / 健康报新闻频道
2017-07-04 19:14

左边的数据展示区域主要展示省份排名和具体省份得分。右边地图主要是更加直观的展现各个省份目前的心血管健康指数情况,原图中的绿色代表健康,红色代表状况不是很理想。

省份排行主要展示的是不同省份在心血管健康指数总分、ABCDE这五个维度的排名情况。右侧图表数据随着用户在左边选择不同的指标会发生相对应变化。

5月2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份科学、客观、全面反映国人核心健康素养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历经专家千锤百炼终于横空出世。这份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健康报》社共同在上海发布的指数体系全面勾勒出我国心血管健康防控的版图,首次建起了国家层面的心血管健康指数大数据。专家介绍,这是一份全球首个高度立体扫描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国家级综合性评估指数体系,对于我国积极应对慢性病井喷势头、有效防控心血管疾病这一重大慢性病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据悉,该指数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合作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综合评价处、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药物信息管理处、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中国卒中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8家机构共参与,历时一年,由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临床、政策研究等领域的40余位知名专家编写而成。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情况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大维度进行分析,并以52个细分指标构成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反映了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心血管病流行和发展趋势,也综合衡量了我国全人群心血管疾病从预防到治疗等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和治理结构。该指数对于各级政府在疾病防治、政策保障和卫生投入等诸多重大层面可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势必会推动全社会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拐点”的早日到来。

01

心血管病患者逼近3亿

疾病负担挑战保障底线

伴随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慢性病负担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其中又以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上升为主要原因。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的最新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700万,心肌梗死250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葛均波表示,近些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爆发式增长,究其原因是我国在预防方面做得不好。他提出,应对我国心血管疾病危机,应当把防治水平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国情制定心血管病的防治战略,实现国家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整体提高。

而新形势下,大国健康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为此,举全国之力构建一个“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始终是葛均波深藏心底、由来已久的梦想。作为项目发起人,葛均波告诉记者,“必须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可防可控,对危险因素加强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体防控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创建《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希望能够反映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了解心血管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评价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力争早日实现‘拐点’。”

作为媒体及联合发起单位,《健康报》社社长邓海华表示,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健康中国的实现,需要全方位布局。我国心血管健康的防控工作,不仅关乎疾控部门、临床医生、政策制定者,媒体同样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向公众传播心血管健康知识,增强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使社会不同部门实现心血管健康防控的整体联动。

用大数据支撑大国健康不仅是葛均波一个人的梦想,在积极防控心血管疾病这个国民第一杀手的狙击战中,还有一大批专家为之尽心尽力。“这个是一个综合立体的心血管疾病防控指数。” 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赵冬说,“心血管健康不单纯意味着救治这一个环节,需要综合考量、全面管理。如救治能力、危险因素暴露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维度便是重要原因之一,排名中可以看到:政策、费用、药品配备等多方面的投入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提升整体健康状况都有积极意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介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数量是逐年增高的,占疾病死因的比例越来越大。心脑血管健康指数是综合的评价体系,读者可以较为全面了解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和流行现况,同时也可评价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状况,进而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为各地卫生资源的配置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指数的构成内容全面,从发病率和死亡率、到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控制状况,还有疾病救治的能力、公共卫生政策和服务能力等,是非常综合的指标体系。一方面评估现有的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发现不足和缺陷,为今后的防控重点指明方向。”王临虹强调,这次研究的合作模式也是个创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一直从事全国慢性病相关的监测,包括全国的死因监测和慢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在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方面优势显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有专业知识和高技术平台,双方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使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丰富。”

国际上更重视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王临虹介绍:“欧美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到来的相对较早,在防控方面入手也更早,他们对吸烟、饮食、运动等因素的控制非常重视,发病情况已经有了逆转的趋势。但我国对这些危险因素控制效果不好,比如百姓运动不足、吸烟、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行为还比较普遍,必须及早加以控制。”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信息系统建设、数据获得和数据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优化监测系统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是未来的重点工作。同时,防控政策一定是多系统的,心血管防控也需要多部门合作。防控体系建设和防控能力的提高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另外,如何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养,把知识切实转化成行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临虹说。

02

数据模型填补历史空白

指标体系凝聚行业智慧

葛均波院士指出,目前我国尚未有一个可综合评价不同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水平差异的数据模型和指数,作为首个综合评估指数,《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创新与难度并存。

据悉,2016年5月29日该项目正式启动。经过5场专家会,9场工作组会议,两轮德尔菲法调研问卷后,确认了5大维度52个指标。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研,最终确认每项指标的权重。

“第一轮广泛收集各领域专家对指标的意见,并针对专家意见不一致的指标进行分析,对专家建议的新指标进行评价。第二轮反馈第一轮的主要发现和分析结果,通过第二轮与专家的沟通来实现对这些指标的趋同或者收敛,最终完成指标体系。”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副主任刘静介绍,项目组邀请到155位专家,包括各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慢病中心负责人34位、流行病学专家、临床专家等121位, 收集和综合专家组意见,最终确定了所有指标。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介绍,项目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提出了一个能够反映中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防控情况的指标库。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后,共纳入了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疾病救治情况及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个维度共52项指标。考虑到这些指标对总指数的贡献不同,项目组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参与权重咨询的专家研究背景广泛,涵盖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临床心血管内科、心肺血管疾病流病、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政策、行政管理等领域。根据研究得出的各个指标的结果及其所占权重,计算出总的心血管健康指数。

03

确保数据可及有效

突出指标科学全面

2016年5月29日,“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制定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心脑血管方面的专家对指数体系进行了第一次集中研讨。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起,下设专家组、执行单位、工作组三个机构。专家组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霍勇主任担任组长,成员提供专业意见、审核方案,并做总结评估;执行单位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工作组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担任组长,负责起草文件、沟通协调、组织运作。

研讨会确定了指数体系中所引指标需满足三点:数据可及性指标、有效干预性指标、正向指引性指标。根据全部相关指标、主要核心指标、可获得性指标的制定规则,充分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16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等现有可靠性数据库,获得数据可及性指标;可干预指标更具纳入价值,增强指标敏感度,可早日促成目标实现;正向引导并辅助国家及地方政策与方针的实施与落实。

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介绍,指标筛选遵循了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可获得性4大原则。“高血压、高血脂等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均有科学依据。细分的52个指标是具有代表性的,而非包罗万象。同时,指标的可及性和至关重要,项目组将通过权威途径,有规律地获得数据。”霍勇说。

04

帮助政府决策的“资治通鉴”

遏制增长势头的拐点希望

“指数的发布能够让政府了解各地在疾病防治能力、政策保障和卫生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或改善。我们希望和政府一起,遏制心血管疾病上升的势头。”如同《资治通鉴》一样,葛均波希望这个指数体系能够成为各省间相互学习、参考的量化指标参考。

赵冬介绍,目前全国各省都有明确的指标,能够给制定政策部门清晰可见的政策制定参考。比如国家和各个省的卫生计生委都能够清晰地查阅到,当地哪些指标较好、哪些指标较差,需要在哪些方面更为重视。“《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能清晰地看出某项指标差的原因是什么,缺少资金、政府投入不够等原因,给予明确的分类指导。”赵冬说。

2017年3月,项目组专家研讨会上,上海、山东、宁夏卫生计生委的主要领导参会,代表我国不同地区。“这是第一次展示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的成果,各地政府政策制定者都反应这个指标很好。”霍勇说,首先,指标综合反映了心血管发病的情况,能够直观看到本省心血管发病的高发程度;其次,通过指标分解,各地政府能够知晓政府投入倾向,提高知晓率、控制率;第三,指数的虚拟打分模式能够让政府看到哪一指标的改进,对当地成效最大,使政府在政策制定、防治工作上更有针对性。

一位地方卫生计生委的负责人说:“现在政府很关注财政的投入产出,对产出结果也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有利于与财政投入政策对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政府能够有的放矢,了解哪些方面需要重点投入,从而为科学防治慢病指明了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数据库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优化监测系统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是未来的重点工作。同时,防控政策一定是多系统的,职业场所如何有健康行为,时间和方式需要多部门合作。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的建设是未来的重点,另外,如何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养,把知识切实转化成行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临虹说。

葛均波希望,未来该指数会借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做到区域细化,为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的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数据指标。霍勇认为,未来这个指数的发展要做到三点。“首先,指标发布制度化;第二,发布各省的改善情况,哪些省份改善最快或是有所恶化,需要密切关注;第三,细致区域划分,目前以省为单位,未来考虑精细到以市为单位。”

最后,霍勇说:“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525计划’提出,在2025年之前,在世界各国要将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降低25%,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早死几乎占到所有慢性病的50%,因此,管好心血管疾病对于整个慢性病的防控举足轻重,对实现‘2525计划’也至关重要。另外,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最多,并且经过科学证明是有效的,也期待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发布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可以一石二鸟,为其他慢性病防控提供借鉴。”

五大维度纲举目张 各省数据一目了然

霍勇认为,最终确定的五大维度纲举目张,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核心要素系统有机地整合了起来,在此基础上,专家把五大维度细化为52个指标:心血管疾病流行维度,细分为早死亡概率、患病率等5项指标;危险因素暴露维度下设行为、代谢性指标、PM2.5浓度等11项指标;危险因素防控维度包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成功戒烟率13项指标;心血管病救治维度包括救治能力、救治过程、救治结局15项指标;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涉及政策、卫生费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防治体系建设等8项指标。与此同时,通过数据比对,各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的指标也一目了然。

针对每个维度的内涵,专家给出了具体解读。

A维度——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

A维度共5个指标。“总体来说流行情况包括总的心血管病和脑卒中、冠心病的早死概率以及患病率。”专家组成员刘静说。数据库主要来源于: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2015)和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2013)。

霍勇分析指出,根据指数显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心血管疾病“北高南低”的流行趋势。在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的维度中,早死概率在全国调查中差异显著,西藏自治区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早死概率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专家组成员赵冬教授认为,“现在中国人平均期望寿命是70岁,70岁以前去世就意味着早死。心血管病的早死概率对中青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B维度——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B维度包括行为方面的吸烟率、身体活动不足率、不健康膳食等4个指标,代谢性指标涵盖超重率、肥胖率、三高患病率等6个指标,同时纳入空气污染PM2.5浓度等因素,共11个指标。数据库主要来源于: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2013)和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2015)。

PM2.5浓度被列为指数之一,被多位专家认为非常必要。“已有很多证据表明,PM2.5浓度与心血管病的发生相关,所以PM2.5是引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说,是最上游的因素。” 赵冬指出,任何一个疾病的预防都需从“上游”做起,改善健康环境,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上游。“呼吸是生活环境中最主要一个方面,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巨大关联。政策制定者需要从‘上游’开始,关注心血管健康最基础的相关指标。如制定禁烟政策、食品安全政策、全民健身政策等,让每一个人生活在健康的生活环境中,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安全保障。”

C维度——危险因素防控情况

这是整个指数体系中权重最大的一个维度。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检测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等,以及单独被提出的成功戒烟率,共13个指标。数据库主要来源于: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2013)。

对中国居民而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第一位的就是高血压,因此《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中高血压所占权重很大。“威胁居民心血管健康最大的4个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而中国心血管病死亡三分之二与高血压有关,侧重就在于预防。如果控制好高血压,也能健康一辈子。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专家组成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陈伟伟教授表示,“如今中国高血压高发,老年人群更是重灾区。4个成年人中有1个高血压,2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患高血压。从综合指数来看,全国各省也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希望通过指数的发布,整个社会能共同参与到心血管健康的防治工程中来,让公众有自我管理的意识,让政府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推动老百姓的防治意识。”

国际上更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王临虹介绍:“欧美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到来的相对较早,在防控方面入手也更早,他们对吸烟、饮食、运动等因素的控制非常重视,发病情况已经有了逆转的趋势。但我国对这些危险因素控制效果不佳,比如百姓运动不足、吸烟等不健康行为还比较普遍,必须加以控制。”

D维度——疾病救治情况

D维度包括心血管病救治维度包括救治能力、救治过程、救治解决等15项指标。“D维度分三类:一是救治能力,包括医生人数、导管室数量等;二是救治指标;三是结局性指标。”刘静说。数据库主要来源于:卫生统计年鉴(2016)、中国卒中登记研究(CNSR)(2016)、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7.3)、中国胸痛中心总部(2017.5)、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网(2017.5)、《2016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项目)(2014-2016)、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2014-2015)、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15)。

目前,疾病救治情况的具体数据鲜明地呈现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这与当地经济能力有密切关系,救治能力与区域内对医疗的投入有关。但数据也显示,在同样的经济情况下,各省救治能力指数有高有低,这意味着经费投入仅是救治能力水平的一个方面,整体水平提升是个综合工程,而这就是《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要提示政府的。”霍勇说。

E维度—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

E维度包括包括政策、卫生费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防治体系建设等共8个指标。数据库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各省卫计委、疾控中心、政府门户网站政策专栏等抓取政策(2017.5)、IMS数据库(201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调查(2015)、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2015),卫生统计年鉴(2016)。

精华文章随机推荐 点击即可

【医改落实年】山西县域医疗集团试点将同步改薪酬

【医改落实年】北京:为慢病患者用药疏通堵点

【医改好声音】40县市医改成效明显获国办通报表扬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