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定(硝苯地平片),一个令人痛心的降压药
来源:李青大夫
硝苯地平片,也叫心痛定,1969年由德国的拜耳公司研制生产,是第一个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1975年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取得成功,故名心痛定;1980年用于治疗高血压,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前的降压药物,要么效果不佳,要么副作用大,硝苯地平的横空出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由此奠定了钙拮抗剂在治疗高血压中不可撼动的基础地位。
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受其平滑肌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的控制,细胞外的钙离子经过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可以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反之血管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
钙离子拮抗剂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就阻止了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这是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原理。
心痛定的降压效果好,而且起效迅速,服用后数分钟就发挥降压效果,半小时内疗效达高峰。但是,其降压效果维持时间很短,作用仅持续4~5小时,所以每天需要3次服用。而且服用后会出现面色潮红、头痛、心慌和心动过速,长期服用还会引起牙龈增生、脚踝部水肿等。
更为严重的是,心痛定经常引起低血压,并诱发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心脏意外甚至猝死。
国内有人报道,心痛定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面部潮红12%,眩晕3%,头痛6%,恶心4%,心动过速15%,另有头痛、头晕、步态不稳各10%,乏力5%~10%。一项研究发现,157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连续用心痛定治疗6周后,发现部分病人心肌梗死范围扩大;10位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口服心痛定每次剂量≥80mg时,导致了症状性低血压、心绞痛和可逆性心肌缺血。心痛定还引起冠状动脉缺血,加重心力衰竭,诱发肺水肿。
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利尿剂或β阻滞剂治疗比较,服心痛定者发生心肌梗死危险性较高,而且剂量越大,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越大。
鉴于此,后来德国的拜耳公司研制生产了第二代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为“拜新同”,通过控释衣膜定时、定量、匀速地向外释放药物,使血药浓度恒定,控制了血压忽高忽低的“峰谷”现象,遏制了交感神经兴奋的副作用,大大减少了副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
此后,心痛定作为长期降压药物逐渐退出了“舞台”。不过,由于其降压迅速,舌下含服起效快且简单易行,临床上大多作为治疗高血压的急重症用药。此外,偏远地区仍有人作为一般降压药长期使用。
但是,由于心痛定可以使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且显着降低,降压幅度与速度难以掌控,关于舌下含服心痛定后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仍时有发生。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93例高血压危象患者,年龄≥65岁,既往均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含服硝苯地平(5mg)后出现血压明显下降伴心率加快。其中伴有左心室肥厚和心电图异常的55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了心肌缺血症状。该研究提示含服低剂量的心痛定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
另有研究发现,3例高血压危象患者,既往均无心脏疾病病史,在含服硝苯地平(10mg)后发生严重低血压,其中2例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另1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还有报道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含服硝苯地平后死亡,尸检证实其死因为心肌梗死,推断可能是由于血压迅速下降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进而发生致死性心肌梗死。
心痛定舌下含服降压导致意外主要由于以下原因:含服硝苯地平后全身血管扩张,外周血管血流量增加而心脏与脑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重要脏器出现严重缺血。
鉴于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1985年美国FDA认为高血压患者不应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美国高血压指南JNC6明确指出,舌下含服硝苯地平是“不可接受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也指出,高血压急症患者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
但是,我国许多医院和诊所仍普遍舌下含服心痛定用于高血压急症的紧急降压治疗,实在令人痛心。
其实,降压药也分“好与坏”,一个“好”的降压药,应具备下列特点:平稳降压,疗效维持时间长,服用方便,每天一次给药,副作用小,关键是在降压的同时具备心、脑、肾保护作用。长效钙拮抗剂(包括第二代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片)、普利类降压药、沙坦类降压药都具备上述特点,而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也具备部分特点,所以上述5类药被列为一线降压药,应首选使用。
心痛定(硝苯地平片)作为第一代钙拮抗剂,虽然开创了降压治疗的一个新时代,但是,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性及无法避免的副作用,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仅仅考虑其价格低廉而继续使用,其实是一种误区,许多新一代的降压药比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甚至氨氯地平片的价格已经很低,而且副作用大大减少,再继续使用硝苯地平片降压治疗已经没有任何理论及实践依据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