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天胸闷要当心!苏州已经有人.......

文 / 苏州健康
2018-07-02 21:02

6月28日,

是54岁的李大伯回老家

给小儿子定亲的日子,

下午三点多的火车,

他一点多就早早地等在了候车室。

但是,坐在候车室里的李大伯

逐渐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出冷汗。

李大伯回忆起自己当天早晨九点多,

就开始出现这种感觉,

但是轻微的症状并没有让他引起重视。

直到火车快要发车前,

李大伯胸闷的感觉越发加剧,

他赶紧离开候车厅到室外透气,

并于15:10拨打120寻求帮助

市立医院北区120急救站接到电话后,

火速派车赶往火车站北广场,

于15:16顺利接到了李大伯,

全程用时6分钟

急救医生在救护车上

立即为李大伯进行了心电监测

心电图显示,

李大伯的心脏确实存在问题,

怀疑是心肌梗死

急救医生随即将李大伯的心电图

通过苏州市胸痛中心网络平台

上传至苏州市急救中心和市立医院北区。

相较于普通的120急救,

通过胸痛中心网络平台上传之后的心电图,

医院可以实时接收到,

并在120返程途中就对病人进行远程诊断

李大伯的心电图上传之后,

市立医院北区心内科主任徐桂冬、副主任马雪兴

进行诊断后立即做好了接诊准备,

救护车到达医院后,

第一时间给李大伯做了血常规等一系列检查,

并对李大伯进行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术

李大伯目前收治在

市立医院北区心内科,情况稳定。

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通过建立一个平台(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三大机制(居民疾病高危因素筛查机制)和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新生儿救治中心),实现区域协同救治,通过多学科间相互协作,优化救治流程,为胸痛、卒中、创伤等急症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通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像李大伯这样的急性胸痛患者成千上万,为他们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提升他们健康水平,也正是苏州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建立胸痛中心的意义所在。

来自心内科专家的提醒

市立医院北区心内科主任徐桂冬提醒

现在高温天气,

空调房和室外较大的温差

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有高血压的人群要格外注意,

进入室外活动前,

不要在空调房内久待。

另外,要多喝水,

及时补充体内水分,

降低血液黏稠度。

适当地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

一旦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气喘,

应立即卧床休息。

暑天持续的高温,

让人们备受煎熬,

守着空调过日子成为一种常态。

但是,在使用空调的时候不稍加注意,

凉风就像“冷箭”一样,

严重损伤人体健康。

开空调的10个窍门

风向朝上更制冷

很多人在开空调时并不善于利用风向,一般来说,冷空气向下走,而热空气反之,因此想制冷时,最好把空调风向朝上,让冷空气由上而下循环。

时开时关最耗电

空调不要频繁开关,主要原因是容易造成损坏。正确的做法是开机时将空调设置到高冷状态,以最快达到降温目的,当温度适宜时,改中、低风,以减少能耗。

睡前用定时功能

晚上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的!一般在睡觉的时候【定时】二三个小时即可。

如果实在怕热,晚上睡眠时还可以将空调设定为【睡眠】状态,还可以达20%的省电效果哦。

闷热天气要开除湿

有时碰到天气闷热难受,要善用【除湿】功能,让室内湿度降下来,这样不用调节空调温度,也会让人感觉舒适凉爽。

先开空调后关窗

室内降温通风时,应该先开空调后关窗,等刚开空调时空调里面的污染物释放以后再关闭门窗,这样可以避免哮喘等很多呼吸道疾病喔!

三个时间要开窗通风

很多人长时间开着空调,不注意室内的通风,造成室内空气污浊,导致人容易犯困、呼吸有压力甚至感冒。

每隔2~3个小时给室内通风一次,每次通风10~15分钟。在开着空调时,可以把远离空调的一扇窗户开一个小缝,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空调最好装在1.7米处

一般空调的进风口在上半部,出风口在下半部,所以,若把空调安装过高,经过热交换的冷空气还未沉落到房间下部,就被空调吸回,从而使房间冷热交换不充分。所以,权衡来看,空调最好安装在1.7米左右最合适。

空调开26℃最合适

室内外温差过大,冷空气会刺激人的汗毛孔突然收缩,很容易引起头晕、头疼、流鼻涕、关节疼痛等症状。

空调的温度调整到26℃,室内外温差不过超过7℃。

有高血压空调温度不能低

有些人从外面回家的时候,希望赶紧凉快下来。这样一热一冷,血管会从本来的舒张状态一下子变成收缩状态,这就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人,空调温度不能开得太低,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夏天空调一个月洗一次

空调在使用过程中,内部会聚集大量的灰尘,如果使用时不及时清理,可能会导致过敏、咳嗽、肺炎甚至慢性病。

可根据使用情况,每年清洗空调2~3次,在夏天空调使用前、使用过程中及不再使用空调时各清洗一次。

供稿:市立医院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