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谈脂色变,不吃脂肪对吗?

文 / 鸽子中医
2018-06-24 22:27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往往谈脂色变,似乎每顿饭一滴油星不沾才能够保持健康。其实这是误区,重要的脂肪摄入,对于高血压和高血脂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人体不能自身合成脂肪,必须由食物提供。

脂类分子常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在一起,构成脂蛋白、糖脂等,如血浆中含有以类脂、脂肪、蛋白质组成的血浆脂蛋白及同白蛋白结合的游离脂肪酸。脂肪氧化可供给机体能量,各种类脂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是机体内某些活性物质如性激素、维生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前身,这些都是身体必需的。

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各种细胞的细胞壁,也是由类脂物质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人体需要的维生素A、D、E、K和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维生素,必须经过脂肪的溶解后,才能被人体所吸收和应用,故脂肪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利用的重要物质。

1、植物油、荦油、类脂

日常食用的动物、植物油,主要成分是脂肪。含饱和脂肪酸(软脂酸、硬脂酸)较多的,则熔点较高,室温下多为固体形态,常称为“脂”,如猪脂、牛脂、羊脂等动物脂肪,俗称荤油。

含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较多的,其熔点较低,室温下多为液体形态,常称为“油”,如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茶子油和能降低血脂的玉米油等植物脂肪,俗称“植物油”。

严格地说,脂肪还应包括类似脂肪物质的类脂。类脂包括磷脂(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和固醇类(胆固醇、植物醇、酵母固醇)两类比较重要的化合物。脂肪和类脂合称为脂类。

2、脂肪的健康价值

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能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皮肤和毛细血管的健康。膳食中若供给多量的必需脂肪酸,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和治疗,也有利于预防或治疗心脑血管并发症。

类脂中的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为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维生素D3,对节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胆固醇转化,性激素无法合成;没有胆固醇合成的胆汁酸做原料,脂肪的消化吸收就会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多种机能失调,导致心脑血管及多脏器的病理变化,不利于高血压的调控,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恶化。

高密度脂蛋白因密度大,颗粒小,运动活泼,能移除组织细胞内或血浆中及血管壁上沉积的自由胆固醇及磷脂,充当“清道工”,清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疏通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虽然也属于脂肪,但无疑是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心血管、脑血管疾病患者最欢迎的能治病的“好脂肪”。

血胆固醇含量正常,有一定抗癌功能;白细胞中嗜异变白细胞,能识别并能杀伤异常细胞或癌细胞,使癌细胞失去活力,并可防止癌细胞转移;增加饱腹感和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

3、应当摄入多少脂肪

食物中的脂肪供给量,易受饮食习惯、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变动范围较大一般每日有50克脂肪即能满足需要;或占总热量的25%~30%。应适当控制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要严格控制。

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配比,应是饱和脂肪酸(多为动物脂肪,含软脂酸、硬脂酸、月桂酸、花生酸、肉豆蔻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含量较多,如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酸)各占33%左右,通常植物性油脂比动物性油脂好。

4、哪些食物提供脂肪

动物性食物主要是猪油、牛脂、羊脂、肥肉,各种畜肉、禽肉、鱼内蛋类、乳类及其制品。植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油料作物的种子,含油甚多;如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大豆油等是人类膳食的主要来源。还有核桃仁、瓜子仁也含较多油脂。谷类食物含油较少。某些食品如瘦肉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对于食品中不可见的脂肪,常称为“隐藏”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