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二院心内科专家给老师们讲讲“心病”

文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18-06-11 21:03

“心血管疾病的重点不在于治,而在于防,只重视‘治’相当于扬汤止沸。”近日,在大连世纪学校校内开讲的“重视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筛查”主题健康讲座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五科丁彦春主任作为主讲人,一开场就强调了“防”在“心病”领域的重要作用,提醒大家预防的目的是少得病、晚发病。作为沙河口区“惠民学堂健康教育公益讲座”系列活动之一,这次讲座吸引了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近四百位教师到场听讲,反响热烈。

01

初心就在于预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我们近年常听到的一句话。丁彦春主任认为,这句话用在医疗健康领域也非常适用,“初心是什么?初心就在于预防”。2017年6月,《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发布,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2018年,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约1300万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发病人数的增加,今后十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然而我国居民对心血管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偏低,有数据显示在201例健康体检者对象中,了解心血管病知识的人仅占53.8%。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亟待重视。

02

综合管理降低风险

为何说心血管病预防比治疗重要,因为通过早期预防,至少80%的心脏病、中风等都是可以避免的。据丁彦春主任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个危险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这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危险因素的水平,更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危险因素的数目和水平,即两个危险因素叠加引发的后果是1+1大于2的。例如,单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风险增加3倍,单纯高胆固醇者风险增加4倍,而当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时风险增加高达9倍。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甚至年龄超过45岁的男性或年龄超过55岁的女性等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是可控的。我们可以通过降低血压、血糖,调节血脂、体重,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抗血小板治疗等“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的综合管理来降低心血管风险。丁彦春主任还在讲座结尾特别提到我国房颤人群正在迅速增长,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呈现一年后复发率、致死率、致残率“三高”的特点。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中高危房颤患者应行抗凝治疗。由于房颤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房颤的抗凝治疗大家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本次讲座以通俗形象的科普讲解、宣教指导,加深了教师队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意识。大医二院今后还将继续与沙区社区教育学院携手,通过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将医疗健康知识和科学生活理念带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