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失眠,下肢发冷,防治高血压无非这3穴,按摩降压常用健康

文 / 健康揭密
2018-05-22 12:21

夏天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高低起伏变化大,早上因温度高容易使人出汗,人体周围血管舒张,导致血压下降;但一到晚上,高血压患者血压便会攀升,患者多为情绪紧张,心悸,因长期失眠造成血管收缩,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不妨尝试以下穴位。

太冲穴:平息肝火,缓解高血压

肝火上逆可造成气血妄行,血液不按原定路线行进,需要更大的血管压力维持正常血流方向,毫无疑问加重心脏负担。太冲穴可回阳救逆,按摩消除肝火实旺,疏泄不良情绪,使体内阴阳平衡稳定血压。

内关穴:心脏要塞的保健穴

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血压降。按摩内关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缓解胸胁胀痛,防治失眠。常见太冲、内关共同使用,两穴皆有缓解失眠之功,但太冲穴更善于清除肝脏实火,护肝防止血液妄行;内关穴更善于保心护心,消除心悸,通达气机,使得血液畅通。两穴相须而用,可使血压骤降平稳。

足三里穴:长寿穴,引血下行

高血压患者都有的通病,就是感觉到下肢发冷,行动无力,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不下注无法滋润下肢。此时可按摩足三里穴,通经活络,引血下行从而减轻“血压负担”。

养生保健食疗方推荐:

木耳炒芹菜:

清水泡发木耳,芹菜洗净切段,佐以姜片、葱在锅上煎炒,最后调味即得。

玉米须煎饮:

玉米三根,剥皮后留下玉米须,洗净后加水煎,坚持日饮三次,促进体内细胞新陈代谢。玉米须中含有铁、钙、磷元素有利于脂肪、胆固醇代谢,预防高血压、慢性肾炎、胆结石病。

友情提示,高血压老龄患者可尝试多拍拍颈部血管,减轻颈动脉硬化造成的头晕、脸红症状。人生不易,愿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