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知识: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血压患者中,90%以上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定义及分类:
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
分类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级(轻度) 140—159 90—99
2级(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以上标准适用于男、女性任何年龄的成人。
病因
1.遗传因素 本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无高血压家族史比较,双亲一方有高血压病者,子女患病率高1.5倍,双亲均有高血压病者,则高2~3倍。半数以上高血压患者可询问到高血压家族史。
2.饮食因素 钠盐摄入与高血压患病率密切相关,摄钠越高,血压水平和患病率越高。饮酒量与血压水平线性相关,尤其与收缩压相关密切,男性持续饮酒者较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增加40%,每日饮酒量超过50克乙醇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
3.神经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噪声环境、视觉刺激均可导致高血压。一般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职业者易患本病。
4.其他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BMI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且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与睡眠相关的严重呼吸障碍,表现为睡眠期间反复发作性呼吸暂停。有50%的患者有高血压,血压高度与病程有关。
病理
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心脏和血管是高血压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改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厚和扩大,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全身小动脉病变,主要是壁腔比值增加和管腔内径缩小,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
临床表现
大多数起病缓慢、渐进、一般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约1/5的患者无症状。一般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的关联。
如果突然发生严重头晕与眩晕,要注意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过度降压、直立性低血压,这在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减退者容易发生。高血压患者还可以出现受累器官的症状,如胸闷、气短、心绞痛、多尿等。
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冬季血压较高,夏季较低;血压有明显昼夜波动,一般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形成清晨血压高峰。患者在家中的自测血压值往往低于诊所血压值。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改善生活行为 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
减轻体重;
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6g为宜;
补充钙和钾盐:每人每日吃新鲜蔬菜400—500g,喝牛奶500ml,可以补充钾1000mg和钙400mg;
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治疗对象 :
(1)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160/100mmHg);
(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
(3)凡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患者。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角度,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必须使用降压药物强化治疗。
3.血压控制目标值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90mmHg。糖尿病或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根据临床试验已获得的证据,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降压目标水平,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舒张压降得过低可能抵消收缩压下降得到的益处。
二.降压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1.利尿剂:常用的有氢氯噻嗪和氯噻酮。
2.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卡维洛尔、拉贝洛尔。
3.钙通道阻滞剂,又称钙拮抗剂:常用的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和福辛普利。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和奥美沙坦。
需要高度重视的是:
因为降压治疗的益处主要是通过长期控制血压达到的,所以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降压治疗,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
治疗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在患者确立有效治疗方案并获得血压控制后,仍应继续治疗,不要随意停止治疗或频繁改变治疗方案。
停服降压药后多数患者在半年内又回复到原来的高血压水平。
在血压平稳控制1—2年后,可根据需要逐渐减少降压药品种与剂量。
由于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