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想ED,这样做就够了!
撰文/医学科普作家 子琳
审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 副主任医师 袁亦铭
微信公众号:TopMD
勃起功能障碍是致命疾病的预警
男人勃起功能(以下简称ED)出现了障碍意味着什么?它不只是一个会影响性福生活的难言之隐,更是一种致命疾病的预警信号。而这种致命疾病就是你我熟知的心血管病。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男性生殖器离心脏还远着呢,怎么可能会扯上关系?
袁亦铭医生说,其实关于ED与心血管疾病,在国外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著名的欧洲泌尿外科协会每年都会发布关于ED的最新诊疗指南。
从前指南中都在强调糖尿病与ED的关系,但随着医生对疾病的深入理解,临床数据的积累和患者的增多,从近几年开始,指南当中开始特别强调心血管疾病与ED的关系,并得出结论:ED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预险因子。
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了ED,则预示着他的血管功能已经出现了退化。这是为什么呢?
从机理上来说,虽然阴茎是一个外周器官、末梢器官。但阴茎内的血管和我们的心血管,从血管结构上是一样的,因此它们其实是人体大健康系统里不同的部位而已。
如果供应阴茎的动脉出现了诸如粥样硬化一类的病变,那么阴茎血管管腔就会变细,供血功能就会出现障碍,ED就发生了。
而阴茎的动脉比冠状动脉要细,因此它要出现问题,您又不加控制的话,大概4年半到5年的时间,就会出现大血管的问题。也就是说,心血管和ED都是血管疾病。
ED是小血管出现了问题,心血管则是大血管出现了问题。所以如果出现了ED,提示心血管系统可能存在潜在的得病风险,应该早期关注、就诊、干预。
到门诊治疗ED的80%是中青年人
总的来说,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ED的发病机理,或是ED的病因和风险因素是一样的。肥胖、酗酒、吸烟这些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都会导致ED。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也都是ED的风险因素。
袁亦铭医生说,《欧洲泌尿外科指南》中指出,国外绝大部分的ED患者,都是40-70岁的中老年人。
然而在中国,50岁以上来看ED的却没这么多,40岁以下来就诊ED的人占到80%。这些患者都是我们社会的顶梁柱,与国外的情况截然相反。
原因也并不难解释,国内的老年人对于ED并未过多关注,觉得只要自己身体没病,吃的好、睡得香、儿孙过得好就行了,对性方面并没有太高要求。但40岁以下年轻人肯定不是这样,性需求对他们来说肯定是刚性需求,也是维持婚姻和家庭的必需品。
可是这部分人正处在事业高峰期,都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白骨精”人群。平时工作压力也很大,而且存在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班、熬夜、疲劳、晚餐时间晚、睡眠时间少等等。
就夜间勃起而言,这本来是个正常生理现象,也是阴茎勃起的维护时段。过去八十年代到了晚上10点以后,路上连条狗都没有,更别说人了。
年轻人ED80%是由心理因素造成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袁亦铭医生说,心理问题是导致40岁以前ED的主要因素。到他门诊来看病的患者80、90后比较多,他们都没有其它合并疾病。
但通过问诊就能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人大多会有焦虑抑郁表现。80后都是独生子女,遇事后缺乏交流或获取有效信息的渠道,也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诉说,所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袁亦铭医生前段时间在院内门诊患者中做了调查研究,50%左右的男科常见疾病患者会有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有的能到60-70%。ED是个很隐私的事情,这些患者很有可能会把这些令他们沮丧的事情告诉他们的兄弟姐妹,但独生子女跟谁说?只能憋在心里。
所以这个时候,医生不仅在治疗他们的躯体疾病,还得作为一种心理依靠干预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会在困惑的时候来找你,你如果能够为他答疑解惑,点明他的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就应该不会太焦虑了。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小民营医院会挣钱,因为他们特别会忽悠病人,让患者相信自己的病情很严重,把白的说成黑的。
比如前列腺炎,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炎症,它可以与性功能障碍同时发生,互相影响,但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在民营医院却会忽悠你,这病会导致阳痿、早泄、不孕症,中国人又普遍缺乏科普知识,所以常常被忽悠。
得了ED到底怎么治?
袁亦铭医生说,对于ED的治疗通常采取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有时候还会用到控制情绪的药物。磷酸二酯酶五型是治疗ED的一线药物,这类药物在开发的初期,是当心血管药物来开发的,主要用来扩张血管。
但最后发现它能够特异性的改善阴茎的血供,所以成为了治疗ED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不仅安全而且有效。
其实人体的功能系统包括两个系统,紧张系统和舒张系统,很多疾病就是因为人体的功能该舒张的时候不舒张,而出现了问题。比如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该松弛的时候它收缩了,血液供不进来,气道不开放就得病了,ED这种病也是如此。
有人说吃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会成瘾,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个药物不作用于大脑,只作用于阴茎的血管。
不想得ED,这样做就够了!
怎样预防心血管病,就怎样预防ED。其实很简单,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戒烟、锻炼、减重,控制糖尿病、防止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的要学会身心放松,劳逸结合。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