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不过万元,一部仅仅用台词就能让人高潮不断的科幻经典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尬聊,但这种无意义的沟通绝对不允许带入电影之中。一句无意义的台词,将对叙事造成毁灭性的效果,大大降低观众对于影片的审美期待。而中国内地某些影片中,打着对白生活化的幌子,把一些无法推进叙事的“大白话”写入剧本,混进台词,为的只是拖延时间,掩盖自己的想象力的匮乏以及电影技巧的羸弱。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在电影里,说话比任何特质都更能表达我们的人性。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悠悠长谈,渗透、围绕、贯穿、超越生活的张力和礼赞。一场对话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拉锯,还有自我的责问,带着内疚感的良心拷问,无意识的欲望,冲动和绝望,喜悦以及愤怒。时间过去,滔滔不绝的话语折损言语中的深意,因岁月冲刷而稀释的意义被故事浓缩。
电影制作者专注于故事,就会先过滤掉日常生活中平庸琐碎和重复再三的东西,然后依复杂的危机或欲望之冲突来建构故事,把含义和细节填充进语句中。角色在冲突中说的话,彰显语言下的意义。具有表述力的对白成为一种半透明的介质,使观众和读者能清晰捕捉到角色眼中的思维和情感。这部仅花费一万美元成本,总过不过7位演员,场景就在一栋小屋子里的影片,就凭借出色的对白成为了影史上的科幻经典之作!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The Man from Earth),经过时间检验,目前豆瓣得分依然高达8.5分,好于96%科幻片,挤入TOP250行列。
故事讲述一群大学老师为即将离职的同事约翰送别。约翰在大学任职十年,已经做到最高级别的教授位置,却突然宣布离职。
这让同事非常好奇其中原委。约翰虽然一直岔开话题,但最终还是抖落了玄机,漫不经心的说,他是活了1万4000年的远古人,为了不引起人类注意,招来敌意。他每隔10年就会转换身份,去别的地方,从新开始。
大家一开始为他的“幽默”开怀大笑,以为是一场有趣的知识竞赛,大家便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希望找出约翰话语中的漏洞,揭穿他的谎言,取得游戏的胜利。可随着约翰对自己身世的不断回忆,表达他1万4000年来对世界的看法。这群大学教授们纷纷陷入了不可知论的迷惘沼泽中。甚至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因为约翰的历史叙事而逐渐瓦解。
信息量巨大的台词成为了全片节奏的推进器。固定的室内场景靠对白引发激励事件,制造剧情纠葛,带入转折,进入高潮。
从人是否能存活万年之久的人类学,生存学;到历史地理的变化,人类社会的起源;再转入“我们从哪里来”的哲学困境;
最后发展到惊人的“圣经序幕”,约翰宣称见证了耶稣的经历,发出了对于宗教的怀疑,
所有人渐渐沉默,他们无法找出约翰漏洞,自我的认知,对于社会的认知开始动摇。
在知识上的失败,导致一群人转向心理学上的诉求,纷纷恳求约翰道歉,承认自己是撒谎开玩笑。在场的心理学家同事希望他结束讨论。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这不过是一次游戏。要不然,大家的世界都会天崩地裂。
约翰失望的明白,先有的人类依然无法在学识和心理上接受他对真相的剖析,于是约翰选择了终结。一群人立刻蜷缩回自己熟悉的、具有安全感的世界里。但心里裂开的缝隙,脑中崩塌的世界观留下的巨大质疑,永久地留在了他们每个人身体中。
台词的顶梁作用,让每一句对白都既关键又可疑。电影工作者经过一连串步骤让观众陷入故事之中。影片的编剧们心机颇深得创造了人类本质的隐喻,即那些具有特质的角色们。给予了他们非凡的学识,让他们成为代表人类各方面的精英。然后,挖掘他们的心理,呈现出具有意识的希望、潜意识的欲望,驱使人性内在和外在的渴望。建立起人物之后,作者就可以将角色最强劲的欲望放大为冲突。在一个接一个的讨论场景里,角色的行动与反应被架构在变化的转折点上,让剧情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科之间的转换让影迷看得如痴如醉,不肯停下,只想等待谜题的揭晓。
角色一旦开口,对白就穿越一波波感觉和实质回荡在已说、未说和不能说之间。已说是角色选择向别人表达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约翰开始的试探,他那些穿越万年的非凡经历。
未说是角色这些想法和感觉用内在声音只表达给自己的部分;比如约翰的挣扎,他希望得到认可,但同时害怕旁人无法接受,自己陷入两难境地。还有不能说的,是角色潜意识冲动与欲望不能说出来的部分,即使对他自己也不行;比如结尾最大的反转点,即约翰与老心理学家关系的惊天秘密。
无论何种类型的影片,是角色的言辞塑造出最深的复杂性、反讽性,和故事内核。让角色们说话,不是日常重复干瘪的闲谈,而是一语中的,掷地有声。作者是叙事的魔术师,混合角色、冲突、变化,调和出威力巨大的情绪混合物,镀上对白的金光,将生活的简陋金属淬炼成故事的闪耀黄金。没有一位大牌角色,超低的预算,不过80分钟的片长,却让你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这就是对白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