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胰岛素越用越缺乏是糖尿病的不治之症

文 / 无山高
2017-06-28 13:04

我国是胰岛素第一个合成的国家,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对全世界具有前瞻性的权威贡献。但是人工合成胰岛素,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糖尿病问题,反而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全国有15%左右,也就是说全国有2亿人患有或者是潜在的糖尿病患者。无论是遗传型糖尿病还是代谢型糖尿病,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器官萎缩。你能够看到的脚趾手指萎缩功能减退,你看不到的有肾脏萎缩肝脏萎缩,甚至更多器官实质性萎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萎缩是否具有可逆转性?为什么胰岛素大量使用以后的依赖性没有解决血糖高的问题,反而导致身体各种机能降低?这就要回到胰岛素是什么鬼的问题上来。胰岛素,首先是人体肾脏上的腺体分泌的物质,用以维护和支持肾脏正常的过滤和代谢功能。胰岛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说激素,大家可能就懂了。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人体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维持人体的相应器官功能。肾脏上的腺体分泌的物质,本质上支持和维护肾脏的过滤功能和对于身体代谢产物的排泄作用。这个激素水平一旦多了或者少了,都会直接影响肾脏功能。

那么人体内到底是谁在主导我们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和平衡呢?当然是人体的下丘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脑,就在我们的后脑勺。小脑不主导思考,却主导我们身体的腺体激素分泌和发育,这也是我们人体动态平衡一个指挥所。实际上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一个问题,就是在小脑和大脑之间,还有一个腺体,叫做松果腺。松果腺是人体的光照闹钟。人们对于天亮与天黑的感受器,由松果腺决定。实际就是一个外形跟松果大小差不多的家伙,它决定了人体的光感平衡,这个光感平衡很少有人听说过,医生也不会对所谓的糖尿病患者讲。因为松果腺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没有被关注到。但是大家会有一个共识~经常熬夜或者长期熬夜的人容易血糖高,或者说大多数的代谢型糖尿病是由于昼夜时差颠倒作为主要病因的。而本质上是因为松果腺对于光照的敏感度不同,导致有的人对光线与光照波动敏感,对光照波普敏感的人,更容易患血糖升高的毛病。而小脑和大脑的间隙就是松果腺的生存空间。松果腺越大,对光感就越敏感,或者说就越容易患血糖高的问题。

那么小脑是如何决定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的,又是如何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的?又是如何影响松果腺对于光感的敏感度从而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或者说血糖的升高的。首先,血糖升高是一个身体正常的机能反应,至少在最初阶段是这样的。但是身体调节回不去了,血糖也就降不下来了。举个例子解释这个现象~工厂化生产鸡蛋,就是通过每年的一定时间段调整对于产蛋母鸡的光照时间,由正常的12-14小时每天每平方米100lx逐渐减少到完全黑暗,以每天30-60分钟的速度递减,一直减少到零光照,然后再按照顺序递增光照,一直递增到正常光照,这样做的结果是帮母鸡度过抱窝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醒抱,又开始产蛋。这个过程,就是利用了母鸡大脑的松果腺对于光照的敏感度进行母鸡身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的调节实现的。而长期生活不规律,熬夜的人,多数是糖尿病患者。日夜颠倒的本质,是紊乱了人体对于光照敏感度,也就是说影响了人体正常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了肾脏对于血糖排泄和平衡功能。所以单纯使用胰岛素的本质只是人为地增加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并没有改变人体对于光源的敏感度,小脑并没有正确调整人体作息时间表,或者患者本身没有调整到正确的作息时间表,光增加胰岛素,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人体的光敏光照模式,决定了人体的健康形式,胰岛素,并不会从本质上解决人体血糖高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从作息抓起,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归到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中去,这也是道家的所谓道法自然的理论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