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二甲双胍到底是不是你的菜?使用全攻略(下)

文 / 掌控糖尿病
2017-07-22 05:02

回顾:上一期见识了“神药”二甲双胍的神奇之处→万万没想到!“神药”「二甲双胍」竟有这么神!(上)

“神药”虽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更不是随便吞两片就能“药到病除”……该如何驾驭“神药”二甲双胍,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啦!

二甲双胍,究竟适不适合你?

二甲双胍是全世界公认的“好药”,许多国内外糖尿病诊治指南都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友控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也就是说,无论胖瘦,只要没有使用禁忌或药物不耐受,所有2型糖友都推荐首先选择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如果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疗效欠佳,也不建议换药,而应加用其他降糖药或胰岛素继续治疗。

另外,1型糖友也可用胰岛素联用二甲双胍,能够降低10%的胰岛素用量,还能减少使用胰岛素所带来的体重过度增加。

提醒:这些人用二甲双胍,慎重再慎重!

1.儿童&孕妇&老人

使用二甲双胍没有年龄限制,但由于缺乏充分临床证据支持,目前不推荐10岁以下儿童和孕妇使用二甲双胍;65岁以上老年糖友,建议每隔3~6月监测肾功能。

2.二甲双胍过敏者

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的糖友应禁用二甲双胍治疗。

3.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

二甲双胍本身对肾功能没有影响,但肾功能不全的糖友容易发生乳酸堆积。因此建议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调整二甲双胍剂量:轻度肾功能不全(eGFR≥60)时无需减量,中度肾功能不全(eGFR在45~60之间)需调整用量,中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45)时禁用。

4.肝功能不全者

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不存在肝毒性,但肝功能不全会影响正常乳酸清除能力。建议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有严重肝功能不全时避免使用二甲双胍,转氨酶轻度偏高时使用应对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

5.急性低氧状态者

缺氧可使人体内产生大量乳酸,因此合并急性和不稳定性心衰、可造成组织缺氧疾病(如失代偿性心衰)的糖友禁用二甲双胍;有稳定性慢性心衰的糖友在定期检查心、肾功能的情况下可以正常服用。

6.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

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友造影前2天停用二甲双胍,其他糖友造影前无需停药。所有糖友照影后建议停药2~3天,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再继续用药。

7. 维生素B12、叶酸严重缺乏者

二甲双胍会影响维生素B12、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B12。严重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糖友可咨询医生是否换药。

8.酗酒者

酒精有加重低血糖和升高乳酸的作用,因此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不建议饮酒。

其他有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低血压等的糖友也应禁用二甲双胍治疗。

二甲双胍的多重化身,各有啥“区别”?

1、二甲双胍普通片

特点:药物起效较快,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一般一天服用2~3次,最好在餐时或餐后服用,减少胃肠道不适。

建议:餐中或餐后服药,从小剂量(如500mg/天)开始用药,逐渐增加至最佳剂量(2000mg/天),可以有效减轻不良反应。

2、二甲双胍缓释片或缓释胶囊

特点:释放速度较慢,不仅可以减少胃肠道、尤其是上消化道的不良反应,还可增加药物利用率;一天服用1次,建议在餐前0.5h服药。

3、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肠溶胶囊

特点:释放速度慢,可减少胃肠道反应;一天只需服用3次,特别适合上班族和记忆力减退的老年糖友。

建议:在晚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

掌控贴士

1.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不适,但这种副作用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至消失,持续时间不超过10周。所以别被胃肠道反应吓倒,而轻易放弃。

2.只要是合格的药物,无论什么种类在相同剂量下降糖效果差别不大,糖友可根据自己情况灵活选择。

小心!影响二甲双胍控糖威力的“3类破坏份子”

1.经肾小管排泄的药物

二甲双胍与氨氯吡咪、地高辛、吗啡、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奎宁、雷尼替丁、氨苯喋啶、甲氧苄氨嘧啶和万古霉素等药物联用会影响肾功能,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糖和eGFR,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2.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

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甲状腺制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烟碱酸、拟交感神经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异烟肼等药物可引起血糖升高,与二甲双胍联用时二甲双胍需适当加量,停用时要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抗凝药

二甲双胍可能会增加华法林的抗凝血效果,因此二甲双胍与华法林联用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最后,掌控君要提醒各位糖友,选用药物和调整剂量是医生的事!

一定要按医嘱用药!

一定要按医嘱用药!

一定要按医嘱用药!

千万不要因为觉得某种药好,就擅自选用或加量;也不要因为觉得某种药效果不好,就随意停药或减量哦!

文章来源于:掌控糖尿病微信公众号(微信关注“掌控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