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糖尿病的“逆转”

文 / 阿尔发控糖管家
2021-10-15 09:37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关于“糖尿病逆转”的话题。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1,糖尿病是终生疾病。以目前人类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无法治愈而只能通过相应手段进行控制;2,除了正规医疗措施以外,不存在任何糖尿病的“奇方秘药”。在这个基础上,所谓的“逆转”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空腹血糖6.1~7.0mmol/L,餐后血糖7.8~11.1mmol/L)通过适时的干预,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特别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大庆研究

可能很多朋友对“大庆研究”并不是很熟悉,在全世界开的所有的糖尿病的大会,每一次都得提到中国的大庆研究。因为中国的大庆研究是全世界第一个证明用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糖尿病的研究。

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的潘孝仁教授,彼时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从事基础研究的他立志要做一件当时全世界都不知道、也没人做过的事情: 糖尿病究竟能不能预防,怎样进行试验验证?

由潘教授牵头、选择当时生活水平已然位居全国前列、而且人口构成有代表性的大庆市(注:由于建设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的人群移民至大庆,因此以大庆人群为研究对象有一定代表性),在糖尿病防治领域注定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庆研究”就此拉开了序幕……

于1986年开始、历时30年、涉及110660人(注:当时大庆有28万成年人)的大庆研究,无疑是全球糖尿病预防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随访时间最长的糖尿病预防试验、同时是第一个在亚洲人群中进行的唯一将饮食和运动干预分开的试验。

大庆研究分为两条主线: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研究,主要研究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的关系;糖尿病预防研究,即在糖耐量受损人群中进行糖尿病的预防干预研究。大庆研究以其30年的持续跟踪,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当良好的生活方式变成习惯,就能把糖尿病关入牢笼!这个引领世界的研究证明:六年认真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二十年、三十年的轻松度日。

胰岛细胞去分化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胰岛β细胞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的凋亡,这个无法恢复的过程导致总的胰岛β细胞减少,并最终反映在胰腺功能持续不可逆的衰退上。

但是最新研究发现, 胰岛β细胞在受到代谢应激损伤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凋亡,而是“退回到”某种细胞功能暂停的“静息”状态;这一自保行为保证了其能继续存活而不至于直接走向最终的凋亡。“去分化”很可能是β细胞在机体对其需求增大时的一种响应方式,颇有些“消极怠工”的感觉:你越给我大量的工作压力,我越消失不见;而这同时也有可能使其在机体需求减少时重新回到具有感受血糖、产生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状态。反之,如果持续感受应激状态,β细胞就只能离成熟状态渐行渐远,最终丧失分泌功能真正“凋亡”……

换句话说:无论是在糖尿病的初诊期还是在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前期,我们的胰岛β细胞实际上有两条路——或者重新恢复活力,或者持续走向凋亡。

而具体向着哪个方向演进,决定权无疑在我们自己手里。

哪些糖尿病患者可以逆转?

1, 糖尿病发病在1年之内的患者

这时候是逆转的黄金时期,因为此时胰岛细胞还处在上文所说的“去分化”的状态,或者说处于一种休眠状态,而不是真正的凋亡;

2, 由于肥胖诱发2型糖尿病的患者

这类患者因肥胖而引发胰岛素抵抗,表现为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远超正常值;但是他们的胰岛细胞功能尚且良好,往往通过有效的减脂减重而能够让胰岛素功能重新恢复;

3,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

高度自律、治疗依从性和与医生的配合度高的患者,往往可以创造更多可能。

上文提到,如果胰岛细胞“持续感受应激状态”就极大可能从静息休眠状态一步步走向凋亡;那么想要“逆转”糖尿病首先就要保持血糖平稳、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因此配合医生进行适合的降糖药治疗或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除胰岛细胞的糖毒性,使胰岛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进而更有机会实现“功能逆转”。

但需要清楚的是,“逆转”不等于“治愈”,如果一些不利的外界因素又回来了(比如体重又增加了、又开始好吃懒做了等等),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的不断老化、胰岛功能越来越差,这时候糖尿病还是会回来而且变得不可逆。但是即便如此,曾经经历过“逆转”的患者,其并发症发展相对要晚而且程度也会比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