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胰岛素的心理负担?

文 / 答摩
2021-04-09 00:32

胰岛素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部分患者由于对胰岛素治疗存在成见与误解(如不方便、有依赖性、会发胖、花费太高等),而把胰岛素作为最后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注射药物和注射装置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如何引导患者消除对胰岛素治疗的顾虑、缓解初次使用胰岛素的心理负担,对实现血糖达标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对胰岛素注射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期,使其尽快接受胰岛素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不同人群注射前的心理疏导需侧重不同方面[1]:

1、儿童:

可通过分散注意力,采用游戏疗法、认知疗法帮助患儿接受治疗,并主动询问其注射时的感受;在注射治疗初期,可采用留置针来减少患儿对注射的恐惧和减轻注射疼痛。建议让父母给患儿进行一次模拟注射,通过基本无痛的体验降低其恐惧及焦虑;当儿童出现强烈身体抵抗时,最好不要注射,以免发生断针等不良事件,待情绪稳定后再注射。

2、青少年:

在青少年患者中,遗漏注射的现象较为严重。尽管遗漏注射有时源于同龄人的压力、抵触情绪和惧怕疼痛等,但通常是因为单纯的遗忘。需告知青少年患者,偶尔遗漏注射并不代表治疗失败,可依据患者学习、工作的日常安排,制定灵活的注射时间表(如周末或节假日等)。

3、成人:

强调面对“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时,需要先给患者演示生理盐水或胰岛素稀释液的自我注射方法,并积极让患者参与示教,以此缓解其对注射治疗的恐惧感。

4、老年人: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强调接受胰岛素治疗并不意味着其他治疗方式的失败(1型糖尿病需要首选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随着疾病进展需要使用胰岛素辅助口服降糖药物改善血糖控制,应用胰岛素是血糖管理的一部分)。医护人员需表现出理解,并能安抚患者的担忧情绪。

绝大多数患者初次使用胰岛素的顾虑来自相关知识的缺乏,因此,针对患者糖尿病知识的不足,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书籍、宣传册及面对面的指导让患者明白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益处。参与并接受全面的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并掌握自我护理技能,进而改善其自我护理行为[2]。

另外,在学会注射胰岛素之前,绝大多数患者都认为自注胰岛素存在难度,专业性要求较高,因而心理上比较抗拒。故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使用胰岛素笔注射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同时,胰岛素笔的针头均细与普通注射器,不仅显著减轻了注射时产生的疼痛,又可减少针头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同时,护理人员应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除专业护理学以外,还应适当掌握生理、心理等学科的知识,以便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多个角度的沟通。

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医护人员要积极探寻、倾听患者的心理活动与真实想法,富有同理心、耐心,并注意观察患者谈话内容与身体语言之间是否矛盾。

许多患者对于胰岛素治疗存在顾虑,因此在开始对话前告诉患者有很多人和他们一样有相同的担忧,可以适当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抵触情绪。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使用开放式的问法“您觉得...,根据您的经验...,据您所知...,您想...,您的意思是...,我觉得您...”,同时不批判、不责备,让当事人有被了解的感受,以协助其作更深层的自我探索,更能找出障碍所在,进而采取最佳决策来帮助患者。常见的沟通方式如下[3]:

目前您对胰岛素治疗的看法如何?

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吗?

您会改变/坚持原来的想法吗?

经过今天的讨论,您认为胰岛素对你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现在就开始使用胰岛素,您能接受吗?

听了我们的话,您是不是觉得可以开始用胰岛素了?

您会试着先用一段时间胰岛素,看看疗效如何吗?

综上,医护人员的教育可改变患者对待疾病消极或错误的态度,提高糖综合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成为糖尿病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参与者,对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变日常行为具有重要意义[4]。

了解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真实想法,明确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的原因,并针对具体的障碍做深入细致的解释工作,可显著打消患者的顾虑,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纪立农,郭晓蕙,黄金,等.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9(2):79-105.

[2] 赵芳,袁丽,楼青青,等. 健康教育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自我护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10):598-603.

[3] 郭晓蕙.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管理规范[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2-104.

[4] 戴霞,邓婉萍,董亚秀,等. 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M]. 北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出版.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