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的一切,这篇文章说透了

文 / 医务工作者小贾
2021-04-08 19:15

关于糖尿病相信大家对其一定不陌生,其有“富贵病”之称。而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 10.9%,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已高达 1.1 亿。下面就一起来详细地了解一下糖尿病。

1、 糖尿病和其发病机制

总的来说,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血糖升高是该病的基本特征。关于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由于胰岛细胞兴奋性胰岛素分泌和合成信号紊乱,以及自身免疫、感染和化学毒物导致的胰岛细胞数量减少所致。胰岛素分泌和作用不足的结果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但是现在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确切的发病机制,也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敏感性下降的具体原因还未完全揭示,其中包括以下多个独立危险因素。

①遗传因素: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对 14 万不同地区的人群进行检查,从中发现了 12 个新的 2 型糖尿病致病基因,因此目前已知的与 2 型糖尿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达到 38 个。并且无论是 1 型还是 2 型糖尿病,都与基因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家属均有糖尿病史。并且相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明显的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 5 倍。

②生活因素:多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高热量、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缺乏锻炼等都会引起和加重糖尿病。如果你的饮食过多而且不节制,那么营养过剩也可以使已潜在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多会引发糖尿病。

③肥胖:肥胖被认为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肥胖的程度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活动量也会减少,人体的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会发生变化。从25岁到75岁,肌肉组织占体重的比例逐渐从47% 下降到36% ,而脂肪则从20% 上升到36% 。这是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肥胖脂肪多的老年人。

④年龄因素:2 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在 30 岁以上。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糖尿病也逐渐趋向年轻化。

⑤精神因素:近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情绪激动、心理压力过重的情况下会引起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进而造成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的疯狂分泌。而此类激素通常可抑制胰岛素在此情况下势必就造成内分泌紊乱而引起糖尿病。

⑥其他因素:严重外伤、手术、分娩、感染等均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2、 糖尿病检验

①血液葡萄糖测定:正常人空腹血糖在 3.9 ~ 6.1 mmol/L(70 ~ 110 mg/dL),当出现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 7.0 mmol/L,糖耐量测试中2 h血糖或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 mmol/L,符合其中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②口服糖耐量测试:成人(酶法):空腹血糖< 6.1 mmol/L;服糖后 0.5 ~ 1 h 血糖升高达峰值,但在 11.1 mmol/L 以下,并且糖耐量测试中 2 h 血糖< 7.8 mmol/L;然而糖尿病患者相关的值均会明显增加。

③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6.5% 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该指标的值在5.7% ~ 6.4% 之间属于糖尿病高危,表示糖尿病已经进入前期阶段,有着极高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④糖化血清白蛋白测定:正常成年人为 10.8% ~ 17.1%。⑤除此之外,脑脊液葡萄糖测定、尿液葡萄糖测定、血浆乳酸测定、血浆丙酮酸测定以及血清 β -羟丁酸浓度均是检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3 、糖尿病的分类和症状

糖尿病存在多种类型,各自都存在特殊的症状,具体如下。

① 1 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并且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引起的,因此又可称之为幼年型、不稳定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儿突然出现尿多、饮水量增多但是体重下降以及遗尿等均是 1 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尤其是婴幼儿在糖尿病发生时常可出现遗尿的症状。

② 2 型糖尿病:高发于成年人,大多患者在 35 岁之后才会出现症状。此类患者体内胰岛素常处于功能低下的状态,因而又可称之为成年型、稳定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此类患者早期多表现为尿量多、饮水量多、疲乏无力、反应迟钝等,随着病情的加重将会有嗜睡、分不清方向、抽搐和昏迷等严重症状。

此外,还可导致感染、青光眼、白内障、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等多种并发症,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些并发症才是威胁生命的关键。

③妊娠糖尿病:也就是孕期妇女患上的糖尿病,大多数的孕妇患者在妊娠结束之后糖尿病也就会自行消失,但也存在少数可能发展为2 型糖尿病,高龄和体重偏高是该类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④继发性胰岛素:也就是在基础的疾病上出现高血糖的症状,常见的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病、慢性肾炎、癌症、胰腺大部分切除以及胰腺炎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其主要的特点是高血糖,有因可查,一般在去除基础疾病后可纠正这种状态。

4 、糖尿病的治疗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多采用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及控制血糖药物等联合治疗方式。

①合理健康的饮食:因为糖尿病高发于肥胖者,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严格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需掌握五个原则,包括控制热能供给、合理摄入蛋白质、适当降低脂肪供给量、严格控制糖类摄入以及注意补充维生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适当地多吃一些粗粮,对于血糖的控制有帮助。

②适当运动: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进行适当的运动,比如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散步、快走、健身操、太极拳、游泳、跳舞等,但是患者要谨记不要过度运动,运动时长和强度都要控制住,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尤其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肾病,应限制运动量。

③患者适当调自身节情绪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为了控制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过度高兴或悲伤,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④药物治疗:如果血糖偏高的人采取饮食、运动等方法控制血糖效果不佳,你可以在医生的监督下服用抗糖尿病药物,来降低你的血糖。你也可以在重病时服用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不过,除了控制血糖治疗以外,还需要对其他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包括血脂控制、血压管理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因为只有进行全面、综合、个体化且安全的治疗,才能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并且应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应用,以免发生不测。

5 、糖尿病的预防

①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饮食、坚持锻炼以及保持情绪平和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②密切检测血糖:对于已经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密切检测和控制血糖水平,尽可能地预防各种炎症并发症的发生。

③积极治疗: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遵循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延缓疾病发展、防止残疾或死亡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