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杨庆告诉你,其实没有高血压标准

文 / 健康益民交流会
2021-03-29 19:1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庆教授健康科普系列

门诊,一位五十岁左右男性找我看病。男子患有高血压,同时伴有糖尿病。根据其血压状况和危险因素,我给他调整了降压效果更明显的药物。

病人不解地问:“杨医生,我之前吃的药也是你开的,效果我觉得还可以啊!你看我刚在护士那里测的血压,135/85,是在标准范围内的嘛!咋个还要换药啊?“

我答:“那个标准对你来说只是参考,意义不大,因为你还有糖尿病,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会加大。所以你的血压要控制在130以下才合适。“

病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起身拿着处方单,拿药去了。

病人走后,在旁侧的学生不解地问我:“杨老师,上次有个大爷也是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他血压120多,您让他多吃点盐,把血压给升上去。但这个病人您又让他降下去,这是为什么啊?“

“你先告诉我正常高血压标准是多少?“

“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

“那收缩压139算高血压吗?

学生愣住了,想了一下,回答说:“算“

“那138算不算?“

“算。”

“那137、136、135、134呢?”

学生陷入沉默。

“刚刚的病人和上次那个大爷情况不一样,血压标准肯定不一样。”

我回答道。

学生一脸懵逼。

唉!看来关于高血压,大家应该知道更多才行。

01

高血压,以动脉压力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脏等身体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通俗来讲,就是血压在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高出正常值。如果没有及时予以干预和治疗,时间一长,就会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

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的血压标准是≥140/90mmHg。理论上来说,只要低于这个值,就是安全的。

但真地是这样吗?

从图中可看到,其实每个血压段都会发生并发症(死亡)。只不过血压值到达某一数值后并发症发病率(死亡率)会明显增高。

如A示意图所示,其实并发症发病率(死亡率)曲线上并没有一个固定值,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拐点(如B示意图所示)。那么这个值确定为高血压标准,没问题。

但事实上这样的拐点只可能出现在个体身上,群体是不会有的。既然如此,也就根本不存在高血压标准这个说法。

02

另外如果只看专业机构所做的群体高血压情况调查结果,我们还会发现其实每个年龄段的曲线都不一样,甚至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性。

如果我们只是根据固定标准值,去判定某个病人应该降多少血压,这是不正确的。

比如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群体,他们大部分血压都高于140/90mmHg。按定义,他们几乎都是高血压患者。

如果我们把他们血压降到所谓的“正常范围”,会发生什么?

几年前,我曾会诊过一个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这个病人年近八十,反复发作心衰,一直没有小便,需要靠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

我发现这个病人的心肌梗塞并不是很重,心衰应该不是心梗所导致。仔细问病史,发现病人入院时血压是180、190,经过一段降压治疗已控制到140多。

我想心衰可能与病人血压降低太多有关。于是把所有降压药停掉,病人血压升起来后,小便自然就出来了,透析也停止了,然后心衰也控制住了,她得救了。

十几年过去了,她的血压一直稳定在150、160多,活得很好,到现在已经90多岁了。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知道老年人随着年纪增大,心脑供血相对不足,我们不能按照140/90的标准来要求,应该对他们进行个体化诊治。

如果强行降到标准之下,反而血压太低,会加重心脑血管供血不足,造成老人头晕、心衰,甚至死亡。

其实不光老年人,我们对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进行个体化诊治,需要根据他们的发病风险来确定合适的血压值。(这个发病风险还会随年纪和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在临床上,我们曾遇到很多病例。

比如那位患有高血压,同时伴有糖尿病的中年病人,他的并发症风险就比单纯性高血压患者高很多。为了降低并发症风险,我们必须对他进行更严格的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130以下。

但如果换作那位大爷,虽是同样病症,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们还得考虑他的年纪因素,重新制定适合他的血压标准。

03

高血压如果不控制好危害很大,但我们也不必感到恐慌,只要找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好医生,合理正确地控制好血压,生活质量和寿命其实都能得到保障。

此外,我们要纠正“高血压治疗要顺其自然”这个观点。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高血压在老年群体中非常普遍?

因为随着人年纪增大,血管弹性降低,血压自然升高。

这是一个自然过程,或许是人类为了族群安全而将基因定义如此。

既然是自然过程,就有人说那我们顺其自然吧!可顺其自然在高血压这里是行不通的。

一旦顺其自然,这个过程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血压长期升高会导致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弹性进一步降低,血管硬化进一步严重,人的寿命明显缩短。

所以我们需要恰当干预。

如果不顺其自然,可以让自己活得更长,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自杨庆闲弹医迹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