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我国糖尿病人数已达1亿!营养干预从前期开始(上)

文 / 中国临床营养网
2021-01-28 09:53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作者介绍

陈巧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营养科主治医师

《中国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


专业擅长: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孕期及运动人群营养、糖尿病及肥胖人群的营养治疗。


个人观点:增进全民健康,需要营养师们通力合作,发挥预防为主效力,推动普民惠民宣传,促进临床一线诊疗。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如果我们被临床医生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或糖化血红蛋白(Hb)异常,那么你大概就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了。这一阶段的人群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大约每年将有 6%~10%由糖尿病前期发展成2型糖尿病(T2DM)。那么怎么控制呢?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
目前美国糖尿病学会将空腹血糖受损的下限下降到5.6mmol/L,我国尚未采用这一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糖尿病协会使用了不同的空腹血糖受损临界值(卫生组织,1999年):6.1~6.9 mmol/L;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03年):5.6~6.9 mmol/L,但糖耐量异常的临界值相同,即餐后2小时血糖(7.8~11.0 mmol/L)。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2019年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高达12.8%和11.2%,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1亿,而我国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检出的人数已4亿,我国近1/3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部分人群如果不改善生活方式,不给予良好的饮食和运动的管理,毫不夸张的说糖尿病前期是发展为糖尿病的最后一个关口!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没有针对性干预的情况下,我们亚洲人比白种人更容易从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相比较白种人来说,我们患单纯糖耐量受损,以及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的比例会更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标准,在我国,60岁以上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患病率,男性为15.1%,女性为13.4%。预计到2035年,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将达到25%左右。
那么哪些因素会带我们进入糖尿病前期呢?

体重超重or肥胖和甘油三酯超过正常水平,会更容易使我们的空腹血糖达到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据文献报道,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的人中有一半伴有糖耐量异常,半数以上存在胰岛素抵抗,60%以上还有体重超重or肥胖。既往研究表明,糖耐量异常人群有大约13.3%~17.2%的会成为真正意义的糖尿病,经生活方式干预后,使得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43%,糖尿病发病平均推迟了3.6年。

先举个栗(例)子: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我发现能主动走到营养门诊来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并不多,相比确诊的2型糖尿病人群,更是少之又少,这与糖尿病前期超高的患病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临床上更多见的是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要口服降糖药和打胰岛素,同时还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糖尿病病史已有数十年。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来营养科就诊时,也不一定有多么坚定的信心,这时是需要患者对营养师有足够的信任,营养师需要更多精心的指导和跟进。也许这个小发现提示我们,体检时发现有空腹血糖升高,但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的人,你们可以更主动的走进营养科去咨询。建议定期监测随机血糖水平,因为异常的随机血糖值是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于未诊断糖尿病的人来说,这一指标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风险因素更强。
我们通常会询问了解家族史和饮食摄入史,以及体力活动和运动情况,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出肌肉和脂肪含量、腰臀比例及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和脂肪比例,有针对性的通过饮食和运动的调整,改变饮食模式和生活方式,帮助您远离糖尿病。虽然可能超重or肥胖的体重不会有明显减轻,但是人体成分会明显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同样的体重,肌肉增加了、脂肪减少了,饮食结构改善了,通过少则3个月,长则半年以上的饮食一对一追踪指导,营养师们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案。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糖尿病前期人群主要的五种干预方式:健康教育(了解更多)、饮食控制(少吃)、运动(多做运动或增加体育活动)、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和药物治疗(及时服药)。早期筛查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对于有家族史或兄弟姐妹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来说,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及早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长期饮酒、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等。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 diabetes Care,2011,34(suppl 1):11-62.

2. Li YZ, Teng D, Shi XG,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China's mainland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 BMJ, 2020, 369: m997.

3. Li Guangwei, Zhang Ping, Wang Jinping 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J] .Lancet, 2008, 371: 1783-9.

4. Bowen, M.E., et al. Random blood glucose: a robust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5. 100(4): p. 1503-10.

5. Ji Linong, Pranoto Agung, Andag-Silva Aimee et al. Western Pacific Consensus Proposals for Management of Prediabetes. [J] .Int J Clin Pract, 2021, undefined: e1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