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些控制糖尿病的理念都是错的,早知道就不会得糖尿病并发症了

文 / 健康科普小护士
2021-01-21 19:22

许多糖尿病患者,包括老糖友因缺乏糖尿病科普知识,产生一些错误的糖尿病治疗理念,延误了糖尿病的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笔者调查了上百名身边患糖尿病并发症的病友,发现他们几乎都被这6个错误观念给害了。希望读者朋友不要有。

1.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

糖尿病患者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应该严格控制血糖,所以很多患者认为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殊不知低血糖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严重时甚至可直接危及生命。

专家曾多次指出:“一次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危害可以抵消一生血糖控制稳定带来的收益”。所以严格控制血糖反而使死亡率增加,特别是在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并发症的老年患者以及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

所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推荐不同的血糖控制标准:

  •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血糖控制,和年龄相关,主要控制餐前及睡前血糖,0-6岁:餐前5.6-10mmol/L,睡前6.1-11.1mmol/L;6-12岁:餐前5-10mmol/L,睡前5.6-10mmol/L;13-19岁:餐前5.0-7.2mmol/L,睡前5.0-8.3mmol/L。
  • 对合并有严重心脑肺疾病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我们建议放宽控制标准,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血糖<12mmol/L。
  • 单纯的无并发症的青壮年糖尿病患者,建议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1-7.8mmol/L。

对注射胰岛素及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的糖友,应特别警惕低血糖的出现。

2.所有药物都伤肝伤肾

药物基本都是通过肝肾途径代谢,少部分药物是完全通过肠道直接代谢。很多糖友有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结果陷入服药必伤肝肾,尽量不要服用口服药物,只打胰岛素的误区中。

其实所有上市的口服降糖药物都是先经过动物试验,反复的临床验证后才用于临床的。临床医生在选择口服降糖药物的时候,也会根据糖友的肝肾功能及血糖情况来决定,糖尿病患者完全不必担心伤肝伤肾的问题。

3.吃口服降糖药比打胰岛素好

很多糖尿病患者自发现患糖尿病开始就陷入了胰岛素的治疗误区,认为打胰岛素代表糖尿病进入了严重阶段,甚至认为一旦注射胰岛素,就会导致长期依赖。

其实在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自身胰岛功能、是否有并发症及其他器官的合并症来综合进行分析。

如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他的血糖很高,医生认为他体内存在高糖毒性,甚至并发了急性的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就会选择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以解除高糖毒性,更好的保护其胰岛功能,为以后的长期口服药治疗方案做铺垫。

而1型糖尿病患者因自身基本无胰岛素分泌,是需要终身胰岛素依赖治疗的。口服降糖药物对许多2型糖尿病人群都是适用的,但是许多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特别严重心脑疾病或重症感染的糖友,其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长期都是不适宜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只会弊大于利。

是否应用胰岛素,视病情而定,听医生的建议。

4.血糖降下来糖尿病就治愈了

许多糖尿病是通过健康体检筛查出来的,包括一些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这些单纯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人通过控制饮食及运动,外加口服降糖药物,血糖降至正常。

很多患者觉得血糖降下来,糖尿病就治愈了,自行停药,不再继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发现血糖升高之前多年就已经有糖尿病并逐渐出现了血管神经的损伤,是需要早期并终身治疗的,即使是现在针对肥胖糖尿病的手术治疗方式,术后也是需要监测血糖及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终身治疗。

5.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就够了

单纯的控制血糖并不能完全阻断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合并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抽烟的病人,除了控制血糖,还需警惕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

并发症的启动从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开始了,血糖并不能完全代表体内的内环境状态,需同时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戒烟、控体重、调脂、降压及降低血液黏度等。

6.只测空腹血糖就够了

很多糖尿病患者问为什么我的空腹血糖不高,但还是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不仅与高血糖有关,而且与血糖波动大有关。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急性高血糖,以早餐最为明显,而血糖的波动对血管神经的损伤更甚于持续性高血糖。

为了监测血糖方便及认识的局限,我国的糖友更倾向于监测空腹血糖,往往忽略了餐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希望读者朋友们及时避开这些治疗误区,结合自身的疾病情况,在医生的引导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走好抗击糖尿病的长征路,远离糖尿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