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证实有效:取自桑树的3味中药,降糖力度不输西药

文 / 姮好专注瘦身口腔健康
2020-12-15 19: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是目前的一种趋势,主要的治疗思路即取中西医之所长,在降糖和控制并发症方面,中西医发挥着不同的优势和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方面,我们国家很多名医大家甚至是院士都有自己的经典组方和独特见解。今天就来揭秘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教授经典桑树三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仝小林院士致力于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取材于桑树的桑叶、桑枝和桑白皮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三味药物来自桑树的叶、嫩枝及根皮,为清热降糖的代表方。三味药物从不同的角度达到通络降糖、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目的,为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早期常用小方之一。

仝教授认为,桑叶可散中焦及上焦郁火,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桑白皮清肺胃之热,有“小白虎汤”之美誉,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桑枝散四旁经络、皮腠之郁火,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兼有血糖高者尤其适宜,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三药各30 g,其降糖力度大约相当于阿卡波糖50~75 mg,3次/d的效果。

仝教授的经典临床组方,三味取材于桑树的中药,共同组成糖尿早期中满内热阶段的治疗代表方,既能针对“热态”,又具有明确的降糖疗效,同时桑叶、桑枝为芳香茎藤类通络药物,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亦可起到重要作用。

桑叶入药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其传统上种植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是家喻户晓的养蚕作物。桑叶归属于辛凉解表药,可清肝肺两脏之热。其味甘、苦、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叶表现出明显的降糖性质 ,大量的在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都证实桑叶中多种成分的降血糖活性,其降血糖活性部位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生物碱类、黄酮类和多糖类。

仝小林教授在糖络病治疗中提到的第一类通络药即为辛香宣透,引经通络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对治疗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桑叶不仅可以降血糖,还能改善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和治疗大血管并发症,达到降糖和防治络病的双重目的。

桑枝为桑树的干燥嫩枝,性平,味微苦,归肝经。桑枝目前在临床多应用于关节肿痛、手足麻木等疾病 。《本草便读》云:“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本草图经》记载:“桑枝疗遍体风痒干燥,兼疗口干”,可见桑枝可走全身,是降糖与通经络功效兼备的药物。实验已经明确生物碱为桑枝中降血糖的主要活性成分,桑枝中生物碱多为 DNJ 类生物碱。仝小林教授认为,桑枝散四旁经络、皮腠之郁火,可应用于糖络病早期,合并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兼有血糖高者尤宜。

桑白皮为桑树除去栓皮后的干燥根皮,亦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味甘、寒,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面目肌肤肿胀等症。体外实验证实,桑白皮可使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对胰岛素刺激的HepG2 葡萄糖消耗有协同增强作用,其机制与促进外周组织尤其是肝脏的葡萄糖代谢、提高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仝小林教授认为,桑白皮清肺胃之热,临床功效堪比“小白虎汤”,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热”态的靶药。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18, 38(4):292-344.

【2】王涵,顾成娟,仝小林 . 桑叶、桑枝、桑白皮治疗糖尿病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吉林中医药 , 2019, 39(11):1463-1465.

【3】何羡霞,苏楠,吴新荣.桑叶降糖有效部位及其降糖活性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4, 20(7):245-248.

【4】叶菲, 申竹芳, 乔凤霞. 中药桑枝提取物对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实验治疗作用. 药学学报, 2002; 37( 2) :108~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