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用胰岛素有副作用吗?从“胰岛素在体内的分布”说起

文 / 星星说健康
2020-10-27 13:19

胰岛素是为智者准备的良药!

胰岛素是药----这是汉语中的“主谓宾结构”。药前有修饰,是“良药”。

但是,如果一味的认为“胰岛素是良药”就错了。

2007年《中国全科医学》第16期有一篇由北京医院药学部张亚同教授翻译的“引起不良事件最多的十大药物(美国)”中,胰岛素以8%,位居第一。

所以,让胰岛素成为良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智者!

这个智者,既是对医生的高要求,也是患者本人的高目标,而且更需要“医患完美结合”。对五驾马车中的饮食运动毫无节制、毫无规律的自我管理失败的患者,希望用胰岛素来稳控血糖,这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此时的胰岛素甚至可以被称为“杀人利器”。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2007年因此而写的一篇文章,略加改动。虽然时间久远,但是,理念仍是新颖,并不过时。

文章的内容是带您了解胰岛素,题目是:

胰岛素有副作用吗?

这是一个很多患者可能不愿意接受的问题,那就是胰岛素的副作用问题。

很多患者将胰岛素推崇到了极限,大有泛滥之象。认为它是唯一没有副作用的家伙,因此而拒绝口服任何降糖药物。

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就一定不出现并发症了吗?---答案肯定不是。只能减少并发症的50-60%。那是什么原因呢?是血压、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因素的参与?肯定有!

谁能说和患者长期使用的那个药物(胰岛素)没有关系呢?

胰岛素安全?

姑且不说低血糖,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胰岛素过敏等问题。但就胰岛素注射本身就和正常人自身分泌有着明显的区别。

正常人的胰岛素从胰腺分泌入血,和胃肠道吸收的营养一同进入了门静脉,直接运送到肝脏进行处理。处理后回到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肺循环---左心---诸多动脉再到全身。胰岛素经过肝脏的首过消除效应,部分(50%)被灭活,最后进入到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相对较低,减少了外周高胰岛素血症。所以, 在正常人血液中,门静脉到肝脏的这段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是要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血管中胰岛素含量 的。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门静脉胰岛素含量也就是最主要的含量下降区域了。胰岛素抵抗时候,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主要也 是门静脉中胰岛素含量增加,主要的是对抗肝脏的胰岛素抵抗。 当胰岛功能明显下降的时候,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此时门静脉以外的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下降才显得比较突出。 但即便如此,门静脉胰岛素浓度仍然会高于外周血血液。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是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后进入的是皮下静脉,然后汇聚进入到上、下腔静脉----右心---肺循环---左心----各动脉--全身各处(眼睛、肾脏、皮肤、肝脏等)。注射的胰岛素在门静脉以外的血液循环中分布很多,而门静脉胰岛素浓度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甚至还会因为“胰岛B细胞休息”而减少。也就是说,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门静脉中胰岛素含量要明显低于其他部位的血管这是和正常人完全不同的。

胰岛素如果能够口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惜,目前还不行。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当血糖控制理想的时候,体循环中的胰岛素含量常明显高于正常人。除了胰岛素抵抗外,胰岛素在体内的分泌不同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这样,就形成了身体极大部分血液中的胰岛素数量可能高于正常人,这种门静脉外血液中高胰岛素血症的存在在注射的短期内是不会引起问题的。但是,在注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呢?

英国曾经统计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长期使用,直肠、结肠癌发病增加,并且具备统计学意义。台湾曾报道胰岛素长期使用使2型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增加

近年,有关二甲双胍抑制癌症的研究也很多,机制也和胰岛素有关。

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虽然总有人说是“鞭打病牛 ” ,但是,它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在身体中门静脉和其他部位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是接近正常人比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又有胰岛素注射所不具备的优 点。这也可能就是胰岛素大普及的今天,磺脲类药物仍然是常用药物之一的原因吧。

近年“大红”的通过“肠促胰素”达到降糖目的的新药,也是通过胰岛发挥作用: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改变的也都是门静脉内激素的浓度与肝脏的调糖作用。

血糖较高的(空腹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9%)新诊断的2型患者,都建议要积极的采取胰岛素强化。这是因为新患者血糖较高,而胰岛素作用迅速,可以最快的纠正高血糖毒性,恢复部分胰岛功能,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进入临床缓解。但是,指南给出的胰岛素强化时间是2周至3个月,绝对不是一直就应用下去,目前也没有任何一个指南是鼓励一直使用胰岛素,尤其是肥胖患者。为什么是短期使用?而不是长期使用?有智慧的人应该分析原因。过去,很多糖友是拒绝、反对使用胰岛素的;现在是鼓励、提倡早期使用 胰岛素的时代 ,这在 很大程度上是和过去的“ 敌对胰岛素思想 ” 做斗争,推广胰岛素的气势自然要大。但是,绝对的夸大胰岛素在糖尿病中的治疗而无所顾忌,这绝对不是真正糖尿病医生所应该的。

如果说二甲双胍是目前 2型糖尿病治疗中首先选用的一线药物,我是非常赞成的,但说胰岛素是首选,我则双手反对。 虽然我是一个提倡胰岛素应用的医生。 我更加主张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必须认清胰岛素和口服药物在患者某个时期的优劣地位。

这里年轻患者居多,支持胰岛素的居多,甚至很多患者惧怕口服药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口服药,独衷胰岛素。 我不反对,只是提一下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的医疗能力,对于1型糖尿病,拒绝使用胰岛素就等于自杀,至少等于回复到了1921年胰岛素问世之前的状态。所以,必须要使用,本文对您所导致“恐惧”深表歉意。

对于更广泛的糖尿病群体----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就更应细细斟酌:这包括胰岛素的品种、剂量、注射次数。而具体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和血糖目标,一定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血糖高低、身高体重、胰岛功能、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年龄、 低血糖发生风险、 家庭状况 、经济 支持、 自我管理能力 等等,量体裁衣,精心定制。

有很多糖友咨询我:出门3天,没打胰岛素,血糖还可以,还用打胰岛素吗?

我睡前的长效胰岛素,打24单位和打8单位,空腹血糖没有大改变,这是怎么回事?

不做详细回答。

只是建议说:

用8单位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能够维持在6.5%的话,就不要用24单位去追求6%的糖化。

很多 肥胖2型糖尿病友 ,仍然在积极的使用胰岛素 ,这才是我 写这篇文章 的 初衷。

我并没有说,胖糖尿病就不可以用胰岛素。

用药,最好听医生的建议(是建议哦)。

饮食不想控制的糖尿病友(不属于“智者”),我很少会为她处方胰岛素的。另找高明吧,我只是个基层医生而已。

文章结束了,如果看到二甲双胍有助于“防癌、抗癌”而同意继续使用它的糖友,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