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监测技术变迁,CGM应用未来可期

文 / 灵灵讲健康
2020-10-27 11:35

编者按:近30年来,血糖检测技术和手段取得了飞速发展。静脉血、毛细血管、组织间液甚至泪液葡萄糖都可以成为检测对象,监测时间更是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全面,从点到几天、几周、几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都有不同的检测方法。其中,指血监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之一。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因可提供连续、全面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而成为血糖监测新趋势。基于CGM的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新指标也已纳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推荐。近日,针对血糖监测相关问题,我们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广教授发表了专业看法,王教授介绍了血糖监测发展各阶段的代表性技术,指血监测各项指标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目前临床上选择CGM设备时的考虑因素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王广 教授

现有血糖监测技术概览

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技术可分为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和CGM。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又叫末梢血糖监测,包括自我血糖监测(SMBG)及医院内进行的床旁快速血糖监测(POCT)两种模式。它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其代表性技术为市场上很常见的血糖仪,最早于1966年诞生,为血糖监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HbA1c是目前国际上糖尿病诊断的一个金标准,ADA将单次空腹血糖和HbA1c检测值用于诊断糖尿病。HbA1c反映既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控制的长期评估指标。目前,HbA1c检测在北京、上海等的大医院已经进行了标准化。

GA反映近2~3周的血糖水平,检测不受饮食、运动、药物及贫血等因素影响,但其在指南中的地位不如HbA1c。

CGM通过葡萄糖感应器实时检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是独立于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新手段。

指血监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指血监测又叫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或末梢血糖监测,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之一。长久以来,国内习惯采用即时血糖评估血糖控制情况,采用空腹和餐后血糖分别评价血糖代谢状态。我们知道,空腹血糖升高的人通常肝脏胰岛素抵抗较重,胰岛β细胞功能更差。因此,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和用药量是否合适。餐后血糖更多地反映患者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反映患者胰岛的功能以及当餐进食和用药量是否合适。

如果仅通过指血监测来了解这两项指标,很有可能会遗漏或混淆许多重要的血糖信息。因为每次采血测得的数值只能反映即刻的血糖值,由于采血的频率有限,因此可能遗漏两次测量之间血糖或高或低的状态。因此,单独使用指血监测数据可能会导致不当的治疗决策,例如在实际血糖水平下降时给予胰岛素治疗等。此外,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经典血糖指标HbA1c、GA等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无法反映血糖波动情况,不能及时反映血糖水平的快速变化,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GM成为血糖监测新趋势

现在血糖监测技术持续发展,CGM可以持续提供数天的全天血糖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血糖波动情况,是血糖监测的一种新趋势。临床上选择CGM设备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主要考虑因素包括监测的准确性、安全性、便捷性、使用是否人性化以及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目前CGM主要适用的患者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或易发生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围术期患者。经济条件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长期应用CGM,仍可带来很好的血糖控制,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所以,国际上也更加推荐CGM这种血糖监测方式。另外,TIR作为血糖监测新指标,目前也被ADA指南所推荐。

当然,CGM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监测的频率和精确度也在逐步提升。此外,医保覆盖也将提升CGM监测技术的广泛使用。但是,CGM仍然代表了目前血糖监测的最新技术,能够提供更好的血糖监测信息,有利于血糖控制达标。所以,相信CGM在指南中的地位还会上升。

专家简介

王广,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学系副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甲状腺学组委员、内分泌检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肥胖学组委员、大血管病学组委员,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973项目骨干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16年入选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获北京医学科技奖。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Metabolism、AJP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