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的3个“不等于”,糖友们一定要知道!
糖友们的常见问题
“大夫,我的血糖有些不正常,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下要不要吃药?”
“我刚得糖尿病,血糖还不是很高,感觉也挺好,药物都伤肝伤肾,我自己注意一点就行,还是不要吃药的好。”
“我刚诊断了糖尿病,就要我打胰岛素,胰岛素是病情严重的时候才要用的,用上后我就要一辈子用了,我不要用胰岛素,吃点药就可以了吧!”
这些都是糖尿病病友或是准糖尿病病友常常疑惑的问题。那么什么时候是服药的最佳时机呢?吃药真的是害处大于益处吗?胰岛素是不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开始使用呢?
感觉好≠一切都OK
六十出头的李大爷,也加入了糖尿病的大军。李大爷心想,现如今得糖尿病的人比比皆是,大家都活得好好的,自己现在感觉挺好,一点不像有病之人,平时多注意一点,只要感觉没啥,那就没问题。两年后在糖尿病的住院病房又见到了李大爷,脚烂了很大一块,可能还有截肢的危险。原来长期的高血糖使得李大爷腿上、脚上的血管变硬、变得狭窄,造成血流不通畅才导致了今天的这个结局。这时的李大爷也大呼上了糖尿病的当,自己跟着感觉走的确是走错了,这可真是后悔莫及呀。
糖尿病不像感冒发烧、痢疾拉肚,说来就来且来势迅猛,让人马上就能感到很不舒服,糖尿病这颗“糖衣炮弹”,它可是很狡猾的,做起“坏事”来不紧不慢,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良好,于是就逐渐麻痹了对这颗“糖衣炮弹”的戒备,其实这时身体已经被“糖衣”腐蚀,逐渐出现了问题,待到“炮弹”爆炸时,才感到这儿也不舒服了,那儿也出问题了,这时已经晚了。所以,只要血糖不正常,接近或是已经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想办法对付它,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降糖药≠降糖
门诊上会经常碰到很多患者的血糖只是高出糖尿病的标准一点点,或是诊断了糖耐量异常(也就是血糖增高,但是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们也可以把这部分患者称为准糖尿病患者,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逐渐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但是这部分人往往不愿意早早就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这就使他们错失了很好的用药良机。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思想上有包袱、存在着顾虑,认为“是药三分毒”,吃药对肝脏、肾脏不好;认为现在要是用了药,以后糖尿病重了,就没药可用了。
其实,这些都是对降糖药的误解。血糖异常,需要运动、控制饮食不假,但是单单靠这些,现在看来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是不够的,应该尽早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拜糖平)等。
及时服用药物,不仅不会损伤身体,相反还会带来大大的益处。因为降糖药物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保护身体的各个器官、保护血管,推迟甚至阻止准糖尿病病友进入糖尿病患者的队伍,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病友心脏、眼睛、肾脏、神经等并发症的到来。
胰岛素≠病重
如今,胰岛素可以说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大将”,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主力军”,但是很多患者却不能接受、从心里十分抵触胰岛素。
三十出头的小王,被扣上了糖尿病的“帽子”,根据他的情况,医生建议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小王认为现在打胰岛素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自己年纪轻轻完全没必要使用胰岛素;再说,用胰岛素的大部分都是患糖尿病十来年的老糖尿病患者,自己才刚得糖尿病,还是吃吃药吧。
医生告诉小王,胰岛素并不是老年、病重、久病患者的专利,根据小王的情况,应用胰岛素没准还可以治愈小王的糖尿病。经过3个月左右的胰岛素治疗,现在小王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血糖依然保持正常,小王真的是要感谢胰岛素这个“大功臣”,是胰岛素治好了自己的糖尿病。虽然血糖完全正常,但是医生还是建议小王不能放松警惕,要注意饮食、适当锻炼,最好再服用一些降糖药物,这样糖尿病再次光顾小王的可能性就会更少一些。
所以说,胰岛素并不是“老”病人的专利,也并不一定需要终身使用,一定要根据病情,该用则用,不要错过胰岛素使用的最佳时机。
糖尿病预防新理念:两个层面、两条道路
糖尿病是个“流行”病,同时糖尿病也是可防可治的,所以说它并不可怕,只要兼顾糖尿病预防的两个层面、两条道路,就一定能战胜糖尿病。
糖尿病预防的两个层面是什么?
首先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体型偏胖的朋友,应该定期(半年或一年)体检,及早发现血糖增高的苗头,及早进行预防;其次就是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对于诊断糖尿病的患者不要凭着感觉走,应该尽早治疗。
两条道路
糖尿病的预防还要走两条道路,这两条路都要走,并且缺一不可。第一条路就是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这条道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大家往往容易忽略的是第二条道,那就是药物或胰岛素的治疗。这两条道都很重要,对于药物或胰岛素,我们应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定要抢占先机,在恰当的时候及时应用药物或胰岛素,这样才能远离糖尿病带来的伤害,这样我们的健康大道才会越走越宽。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内分泌科 田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