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每日饮食法“十个网球、四个一”,健康长寿跟着走

文 / 浙医在线
2018-08-17 18:13

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每年有超过300万人因慢性病过早死亡。

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85%;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

大家都知道慢性病的普遍性,但上面这组数据,有没有超过你的心理预期?

“根据2011年发布的世界银行报告《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未来20年内,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病患者(包含心脑血管病、慢性阻肺、糖尿病以及肺癌)人数将增长2-3倍,现有的增长趋势是符合报告预计的,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慢性病负担将成为广大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压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说。

前天,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分会主办,浙江省营养学会承办的“营养与疾病预防”全国医生营养继续教育培训(简称“NDP”)杭州站活动上,王陇德院士表示:“中国人急需一场膳食革命!”

合理调整膳食 就能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

(王陇德院士 省疾控供图)

王陇德院士指出,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调查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讲,遗传因素仅占15%,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大,占到60%。

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Ⅱ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40%的肿瘤,而要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首先要让大家学会正确的营养与疾病预防知识及技能,这是基础。

王院士说,主要慢性病的病因已经十分确定,最重要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是:不健康饮食和能量摄入过量,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吸烟及过量饮酒。

“其中首要的可改变因素,就是均衡健康的膳食。”

不只要长寿

还要拒绝病榻缠绵

“我国国民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期望寿命有了延长,从建国初期的35岁到现在的75岁,延长幅度很大,但活得长了能不能活得健康、活得幸福、甚至活得有尊严是个重大问题。

王院士介绍,2014年时北京曾发布全国首份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报告——

北京市18岁组人群健康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是一个相对数据,估算的是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仅为40.17剩余年。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仅相差10岁左右

我国肥胖率十年增长60%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儿童肥胖率增长30倍。要知道,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慢性病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10倍,而儿童肥胖的发生主要来自于家长的膳食习惯引导,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其实对各种食物的接受度都是比较高的,到三四岁时,饮食习惯已经基本定型,之后会越来越难调整。”

王院士介绍,2002年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但是到2012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已达30.1%,肥胖率为11.9%,发展很快(见下图)。

不仅如此,慢性病患病人数快速增多,且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王陇德院士

详析五大常见饮食误区

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吃胖的?

“一句话总结来说,这十年来,我国畜肉及油脂消费快速增多,粮谷类消费逐渐减少,蔬菜摄入量明显减少,水果摄入量明显不足。

畜肉及油脂消费快速增多(表1)

粮谷类消费逐渐减少(表2)

蔬菜摄入量明显减少、水果摄入量明显不足(表3)

(以上图表来源: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误区一

鸡蛋内含有大量胆固醇

中老年人不宜食用

“我有一次去讲课,一个人很得意地和我说,为了防止胆固醇摄入过量,我已经16年没有吃过一个蛋黄了。”王院士摇摇头,“其实我当时很想和他说,这16年的鸡蛋其实他大部分是白吃了,因为鸡蛋的营养多数都在蛋黄里,而且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每天吃一个完整的蛋是身体需要的。”

王院士解释,胆固醇分为内源(占80%)和外源(占20%)两种,80%的内源胆固醇即人体自己合成的胆固醇,内外源胆固醇互相制约平衡才是健康的,“正常人每天吃一个鸡蛋对血清胆固醇浓度不会有大的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高者可两天吃一个鸡蛋,不吃鸡蛋或只吃蛋清、不吃蛋黄,可能失去很多必需的营养素(维生素A、D、B2、E、钙、磷、硒、卵磷脂等)。”

误区二

水果是零食

平时可吃可不吃

哈佛大学有一项8年随访研究表明:水果和蔬菜,特别是十字花科和绿叶蔬菜、柑橘类水果和果汁,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同时,水果和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和富含VC的水果和蔬菜,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而如果是超重人群,建议选择GI值比较低的水果(GI即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例如猕猴桃、香蕉、柑橘、木瓜、小番茄等;但像西瓜、芒果、榴莲、葡萄等,则GI值相对较高。

误区三

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

不会加重动脉硬化,多吃无妨

植物油虽是素油,但其产生的能量与动物油一样,每1克植物油产生9千卡能量,不控制植物油,同样可导致能量摄入超标,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引起超重、增高血脂,甚至是动脉硬化。

每天油脂摄入总量需控制在25-30克。

误区四

牛奶致癌

豆浆能代替牛奶

欧美国家的人均牛奶消费量超过300千克(每年),而中国仅为21.7千克。

过多地饮用牛奶可能确实会引发一些健康问题,但我国目前的平均牛奶摄入量尚处于远远不足的阶段。

牛奶的益处很明确,就是补钙。

因为饮食习惯的关系,中国人饮食内钙的摄入量不足,平均每日仅389毫克左右(正常人每日需摄入800毫克),尚缺400毫克;

而与此同时,人到中年(40岁或更早一些)骨钙会开始丢失,每年丢失全身骨钙量的0.7%-1%:到65岁,女性约丢失35%-50%,男性约30%-36%。

豆浆不能代替牛奶;一杯牛奶的钙含量=10杯豆浆。

误区五

软饮料可当饮用水喝

每100克乳酸菌饮料中含糖17.5克(该数据来自营养学报2009年第31卷第1期),希望通过喝乳酸菌饮料促进肠胃健康来减肥可能会得不偿失。

软饮料基本都含糖,它的主要危害就是易导致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

每天喝1听含糖饮料的人,体重平均每四年要多增加1磅;每天喝1-2听甚至更多含糖饮料的人,比没有这种习惯的人,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高26%;在年轻人和亚洲人中,这一风险更高。

院士教你:

简单易学的膳食摄入结构控制法

王院士说,从个人角度,完成膳食革命其实并不难。

“我订立了一套比较简单的定量控制原则,叫做‘十个网球’和‘四个一’。”

“十个网球”(建议40岁以上中年人):

不超过1个网球大小的肉类,相当于2个网球大小的(熟)主食,要保证3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4个网球大小的蔬菜。

“四个一”:

即每天1个鸡蛋、1斤牛奶、1小把坚果、1副扑克牌大小的豆腐。

1个网球大概就相当于一位中等身材的女士的一拳大小,其中的肉类是包含鱼虾的;不推荐大家食用加工过的肉制品,尤其是给孩子吃,培养他们每天吃点坚果的习惯。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一天1斤牛奶听起来很多,

王院士也作了具体的建议——

每天1斤牛奶可以这样喝:早餐一盒鲜牛奶,200-300ml,午餐和晚餐后各吃一盒100ml的酸牛奶,其实日摄入量就已经基本达标了;

为什么酸奶要在饭后吃?因为酸奶除了补充蛋白质摄入外还有大量的益生菌,如果饭前吃,益生菌就被胃酸杀光了,所以一般我们都建议酸奶不要空腹吃。”

都市快报记者 章贝佳

通讯员 韩丹

编辑 王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