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要巧吃,适宜为益, 过则害非浅

文 / 人卫健康
2018-05-17 00:13

五畜适为益

过则害非浅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即使就餐时肉食丰富,也不可食肉超过食谷与食菜。这一论断确立了膳食中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

我们日常食用的肉类,量不在多,但不可或缺。这些食物又有哪些功效呢?

“羊肉效同人参”

《本草纲目》称“羊肉性甘,大热”,“补中益气”,中医史上第一个食疗方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海南岛民谚称“冬季吃了东山羊,少穿一件棉衣裳”。中医称“羊肉效同人参”, 认为羊肉大热。近代谜底才得以揭开,原来羊肉中含有大量左旋肉碱(2.1克/千克),其他肉类中则少得可怜(牛肉0.64克/千克、猪肉0.3克/千克)。左旋肉碱可促进体内的长链脂肪酸燃烧,冬天吃了涮羊肉浑身都暖和就是这个道理。有19个国家已将其作为婴幼儿营养品的添加剂。

“猪肉润燥生津”

自古猪肉就是中国人的主要肉食,夏朝的“六畜”中就有马、牛、羊、鸡、犬和猪。猪肉性平,能补肝肾、血虚、气虚,以及一切虚劳,不但养胃生津,还能润肌肤、除羸瘦。猪肉滋阴润燥,适宜热病伤津的便秘患者食用。用猪皮做的“肉皮冻”养血滋阴,猪骨炖的汤也是营养佳品,猪血做的血豆腐补血益中,煮猪肚是补脾胃之食疗要品。猪肾能补肾气,猪肺可疗肺虚咳嗽,猪心能养心补血,猪肝则补肝明目。猪内脏具有的各种食疗功能,体现了中医“以脏补脏”的食疗理念。但猪肉不宜与荞麦同食,《本草纲目》称:猪肉“合荞麦食,落毛发,患风病”。

“牛肉益气养胃”

牛肉有滋补强壮作用,体质虚弱者最适宜。其益气养胃,中医认为“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历代文献对牛肉的食疗功效记载很多,如牛肉可“消水肿,除湿气”,并能“安中补脾,健脾养胃,强固壮筋”,还有“补脑添髓,治虚劳之功”。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

虽然古代“六畜”中并无驴肉,但食用驴肉的历史却非常悠久,古籍《齐民要术》中就有“驴、马、猪肉皆得”之语。驴肉的肉质鲜嫩,美味珍贵,古人云“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驴肉性寒味甘,补养气血,宁心安神,是气血不足者的食疗养生佳品。《本草纲目》记载:驴肉“补血益气,治远年老损,煮汁空心饮”。驴肉可用于心阴虚所致“心神不宁”的调养,还有护肤养颜的功效。民谚云:“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驴汤。吃了驴肝肺,能活一百岁。”山东省居民在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有给父母送“饼卷肉”,买驴肉孝敬老人的风俗。

“兔肉美味美容”

中国食用兔肉的历史悠久,古籍《礼记》中曾多次提到“兔醢”,即用兔肉烹制的肉酱。兔肉被厨师称为“百味肉”,其与鸡同烹会出“鸡味”,与鱼同烹则有“鱼味”,与猪肉同烹则有猪肉的鲜香味。兔肉肉质细腻,脂肪含量低,口味在鸡肉之上,民谚称“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宋代《图经本草》记载有“兔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梁代《名医别录》称“兔肉为羹益人”,川菜中的香辣兔头是百姓离不开的下酒菜。《本草纲目》指出:“兔肉性凉味甘,补中益气,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狗肉补虚壮阳”

中国食用狗肉的历史也很久远,《周礼》称“膳用六牲,马、牛、羊、鸡、豕、犬也”。狗肉是朝鲜族喜爱的食物,湖南、广东等地也有冬季食用狗肉进补的习惯。民谚曰:“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狗肉“性热,入胃肾二经,能安五脏,轻身益气,益肾补胃,壮气力”,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补益脾胃,“具壮阳,暖腰膝,补虚劳之功”。

“鸡肉大补元气”

4500年前鸡在中国就已是家禽,自古鸡肉就是滋补佳品。鸡肉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之功。公鸡肉善补虚弱,母鸡肉则益于产妇与老人。《食物本草》称“鸡汁大补元气”,将童子鸡切成寸块放入大碗,加黄酒少许,置蒸锅中蒸四五次,饮用蒸出的鸡汁,可大补元气。云南的“汽锅鸡”,就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鸡肉的营养。鸡肝平肝明目,鸡内金则可助消化。

“鸭肉滋阴补虚”

中餐自古有鸡、鸭、鱼、肉四大荤菜之说,鸭肉有“补虚第一功”的美称。《本草求真》说“鸭性微冷,能滋阴补虚,若黑骨白毛者,为抗痨圣药”。中医认为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解水,养胃生津”,“主大补虚痨,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肿满,利脏腑,推疮肿,定惊痫”。鸭肉也是夏季食用的佳品。

“鹅肉健康抗癌”

中国自古就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民谚,鹅肉性平,有补虚益气,和胃止渴之功。《本草纲目》称:鹅肉能“利五脏,解五脏热。”鹅血药用价值很高,受到历代中医名家的推崇,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张石顽,在所著《张氏医道》中就有用鹅血治疗食道癌的病例。

你知道食肉过量的危害吗?

适量吃肉的重要性

肉类是我们饮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富含的多种营养素是蔬果类食物无法替代的。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肉类食用过多引发的健康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大肠癌发病与吃肉食过多有关

丹麦哥本哈根居民结肠癌发病率比芬兰库皮奥地区高3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这两个地区的膳食结构进行了调查,发现哥本哈根肉类和啤酒消费量很高,肉类摄入量比库皮奥居民高50%。而位于农业区的芬兰库皮奥居民,从谷物中摄入大量膳食纤维。由于丹麦人膳食纤维摄入量非常低,导致粪便中含有大量厌氧菌,这些细菌将体内胆汁和脂肪酸转化为致癌物质。研究发现芬兰农民粪便中益生菌(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平均排出量,明显高于哥本哈根的居民。

肉类摄入量愈大,结肠癌发病率就愈高。膳食纤维摄入量大,不但可减少毒素吸收、稀释毒素在结肠中的浓度、缩短毒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还能改变肠道生态菌群与内部代谢环境。

饮食中膳食纤维缺乏易患大肠憩室病

20世纪美国居民从果蔬中摄入的膳食纤维下降了20%,从谷物中摄取的膳食纤维下降了50%,造成在肠壁上形成囊状物或带状物的“大肠憩室病”发病率明显增加。非洲农民饮食的膳食纤维含量,比典型的美国膳食要高4~6倍;每日摄入量为25~30克,美国仅为4~6克,在非洲土著人中从未发现大肠憩室病。但非洲城市居民,当膳食纤维摄取量与美国居民类似时,该病发病率就会上升,甚至与美国相仿。足够的膳食纤维可使肠道保持一定的充盈度,促进肠道蠕动,并使粪便软化,最终使肠道憩室病的发病率下降。

肉食过多易得“慢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这与伴随工业化进程发生的饮食结构变化有关。2009年全球人均肉类消费为41.3千克/年,2010年达到41.9千克/年,发展中国家肉类消费量为人均32千克/年,发达国家则高达80千克/年。2006年5月29日,荷兰国家公共卫生和环境局发布报告指出,荷兰人均肉类消费量达83~85千克/年,造成每年13 000名荷兰人因患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而死亡。

美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调查发现,红肉及其制品摄入量越高,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如果每天吃100克牛排,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19%;每天吃50克红肉(两片培根肉或一根热狗,一两腊肉),患病的风险会提高51%。美国居民平均消费红肉45千克/年,人均123克/日,糖尿病的发病率超过8.5%。由于红肉富含血红素铁,铁摄入过量会引起体内铁负荷过量,造成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红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加工红肉添加的亚硝酸盐,都是致病的危险因素。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该怎么吃》 赵霖、鲍善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