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用药越来越大!哪里出问题?几招挽救你血糖

文 / BTV养生堂官网
2018-05-15 15:01

不少糖友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曾经效果不错的降糖药,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越来越差,血糖越来越高,甚至加大用药量也无济于事,就像药物失效一样,只能调整用药。这究竟是怎么了?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出现了像抗生素一样的耐药性了吗?并不是!

其实,糖友口服降糖药后失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并非是产生了耐药性,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引起的。

01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

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的功能异常,是诱发2型糖尿病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糖尿病病情逐渐进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意味着糖友口服降糖药失效,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人在确诊时,其胰岛功能就已经降低到正常人的50%。且随着糖龄的增长,胰岛功能大约逐年衰减5%,直到完全衰竭。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糖毒性”会进一步加快胰岛的衰退速度,增加并发症风险。

随着病情的加重,原有的药物就无法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了,只能调整用药。

02胰岛β细胞敏感度下降

胰岛β细胞敏感度下降,其实也是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其中一种。这次把它单独拎出来讲,说一下降糖药的继发性失效

有很大一部分糖友在服用磺脲类或格列奈类的胰岛促泌剂药物时,出现了降糖药失效的情况。胰岛促泌剂,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来达到降糖的功效,所以适用于胰岛β细胞还有一定分泌功能的糖友

但对糖友来说,服用胰岛促泌剂有点像“鞭打病牛”,病牛若是过度疲劳或是病情恶化,再怎么用力鞭打也跑不动了。

服用胰岛促泌剂初期,血糖可以得到满意的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出现外周组织受损,导致胰岛敏感度降低,功能渐失,药效也就越来越差,甚至完全失效。一般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多发于5年之后,且年增长率高达5-10%

提 示

常见磺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

常见格列奈类降糖药: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03用药不当

不论是健康群体还是糖友,都不要随意自行用药。药物种类复杂多样,即便是同一药物成分,也有不一样的商品名,很可能被往常经验“坑了自己”。

糖友若是用了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就非常有可能在正常服药时出现血糖过高的现象,比如:噻嗪类利尿剂(降压药)。

因此,糖友需要其它治疗时,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病情;服药前,先看一下说明书。

口服降糖药失效,听起来很可怕,发生率也比较高,但不要被吓到,还是有应对方法的。

首先,你得明确能否恢复药效!

部分糖友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是可以重新恢复药效的。比如:饮食等生活方式不当、降糖药服用方法出错、其它药物抑制降糖药的药效、有流感或创伤等应激性因素等,消除这些干扰因素就能使降糖药发挥正常药效。这也被称为“假性口服降糖药失效”。

还有部分糖友会因为糖毒性过于严重而导致胰岛功能异常,但只要及时干预糖毒性,也能使胰岛功能、药效恢复到原来水平。

但如果是胰岛β细胞严重受损,甚至完全丧失了功能,几乎无法恢复原有药物的功能了,只能调整治疗方案。

此时,我们该如何应对真正意义上的药物失效?

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比较主张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控制磺脲类等易失效的降糖药的用药量,配合其它药物治疗,不仅能降低药失效的风险,还能更好的控制好血糖。

01

联合其它口服药治疗

部分糖友虽在改用其它胰岛促泌剂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糖,但大多数人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而且之后还是有口服药失效的风险。所以比较建议联合治疗,但一定是在遵医嘱的前提下

糖友可以在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基础之上,联合使用其它的口服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

02

联合胰岛素治疗

对于胰岛β细胞还有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磺脲类药物+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法。

如果发现降糖药失效时,血糖较高,应及时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达到迅速控制血糖,减轻糖毒性,而且还能保护残留的胰岛功能。

临床上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后,积极配合胰岛素治疗,能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

03

胰岛素治疗

如果病情已经发展到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或是三联治疗失效时,糖友就要选用胰岛素多次注射了。

提 示

糖友在用药期间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要调整用药或是使用胰岛素,一定不要拖延,以免病情恶化。

对于所有糖友来说,都不希望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的情况。我们该怎么防止或是延缓它的出现?控制好血糖,降低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糖的“糖毒性”,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严格控制体重,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规律作息,合理用药等,都是降糖控糖的必要防治措施。

在用药方面,有研究发现,新型降糖药GLP-1,可以增强胰岛β细胞的再生,并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凋亡。但每个人病情不同,是否服用此类药物还是得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