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糖尿病”真的 易“碎”

文 / 家庭用药杂志
2018-04-22 21:04

叶 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陆颖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教授

何为“脆性糖尿病”

“脆性糖尿病”不是糖尿病的一个新类型,而是根据其临床特点来命名的,它具有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两极分化现象的特点。

“脆性”往往是易碎的,“脆性糖尿病”就是指那些病情极不稳定、血糖波动范围大且难以控制的糖尿病,其又被称为“不稳定型糖尿病”。以往人们将“脆性糖尿病”归为1型糖尿病,现在人们认识到“脆性糖尿病”也可见于某些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2型糖尿病晚期患者。因为这些患者的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所以他们的血糖完全依赖于外源性的胰岛素来调节,而外源性的胰岛素在药代动力学以及血糖调控方面与人体自身的胰岛素分泌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很容易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大幅波动的现象。

“脆性糖尿病”的3个临床特点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判断自己是否有脆性糖尿病的可能,除了看有无血糖波动大、较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外,还可以请专科医生检查确诊。通常“脆性糖尿病”有以下3个临床特点。

1.患者通常体型比较消瘦,胰岛功能极差或接近衰竭。

2.患者病情极不稳定,即便是在饮食量、运动量和胰岛素剂量几乎恒定不变的情况下,血糖也会出现莫名的显著波动,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

3.对胰岛素注射剂量的调节十分敏感。当血糖升高时,稍稍增加一点胰岛素注射剂量(如2个单位)就发生低血糖,而血糖下降时,稍稍减少一点胰岛素剂量,血糖又明显升高。

弄清了这三个问题,糖尿病患者就可判断自己是否是“脆性糖尿病”了。

“脆性糖尿病”治疗注意事项

“脆性糖尿病”的最大危害就是发生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低血糖昏迷。而一次严重低血糖事件可抵消一生血糖维持正常带来的益处;另外,脆性糖尿病的血糖波动非常大,频繁发生的低血糖及高血糖(血糖波动)能够加速动脉硬化,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所以“脆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非常棘手。

脆性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泵通过精确设定泵的基础输注率和餐前大剂量输注,提供最接近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输注,从而使患者的血糖得到相对平稳的控制。对于没有条件装胰岛素泵的患者,可以采取一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每日1~2次注射胰岛素相比,这种一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给药方式更接近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模式,对减少血糖波动的效果更好。必要时,也可考虑加用某些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拜唐苹及胰岛素增敏剂),对于减少血糖波动也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鉴于脆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在治疗中我们应注意以下6点:

1.血糖控制不宜过严由于脆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极不稳定,低血糖风险极其高,因此,对此类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不宜太严,空腹血糖控制在8.0~10.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13.0~14.0毫摩尔/升即可,以避免发生严重低血糖。

2.胰岛素调整幅度不宜过大脆性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十分敏感,胰岛素血药浓度的微小改变,也会引起血糖的显著变化。因此,对胰岛素剂量的调节应十分谨慎,以防止血糖的大幅波动。

3.尽量选用胰岛素类似物在实施强化治疗时,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取代中、长效胰岛素,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取代短效胰岛素,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4.重视生活规律 做到吃饭定时定量、少吃多餐,运动也要定时定量,每天保持固定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

5.保持平稳情绪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在脆性糖尿病患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波动又可导致情绪改变,二者互为因果。因此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睡眠,也是确保血糖平稳的前提。

6.加强监测最好自备血糖仪,经常多点监测血糖,尤其是夜间2~3点。

“脆性糖尿病”真的很“脆”,所以无论是平时的饮食运动,还是药物调整都需格外谨慎,要想和普通糖尿病患者一样血糖稳定且达标是不可能的,并且可能是危险、有害的。所以患者应严格遵守生活作息的规律,谨慎调整胰岛素剂量,稳定情绪,加强自我血糖监测,尽可能多地摸索血糖波动的原因及规律,对血糖的控制目标不苛求,并与主治医生多沟通,寻求适合自己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编 辑:郑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