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越大,糖尿病并发症来得越快,看看你的血糖波动大吗
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不仅有高血糖,这个因素也很重要,你得知道
众所周知,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糖化血红蛋白仅反映最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却不能反映血糖波动情况。
其实,除高血糖外,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血糖波动,糖尿病病友往往不够重视。
血糖波动大会诱发糖尿病并发症
目前研究证明,血糖波动大可以导致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体内炎症反应的加重,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的细胞,导致血管损伤,最后导致血管狭窄,相应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一系列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症也随着发生。可见,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如何评估血糖波动情况
当然如果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我们就可以直观的看到血糖波动的情况,餐前、餐后、凌晨的血糖一目了然,而动态血糖检测可以持续监测3-7天,当然费用也是很高的,可能并不适合很多人。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最新发布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给出了建议:采用指尖血糖(自我血糖监测)数据,通过简单计算也可评估血糖波动。
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需只要通过监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凌晨和睡前血糖,也可以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
作为一般的患者我想主要了解两种血糖波动情况:
即餐前餐后血糖波动情况和日间血糖波动最大幅度。
指南建议:餐前餐后血糖波动:指三次前后血糖之差的平均值控制在2.2mmol/L以内。
日间血糖波动:指一天中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不要超过4.4mmol/L。
上述血糖波动的观察指标糖尿病人可以作为参考,尽量达到上述标准,但不可以生搬硬套,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来分析。
对于儿童、青少年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血糖波动大,又处于生长发育期,饮食上控制得不是很严格,血糖控制标准要放宽。
对病史比较长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者,也要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妊娠妇女,目前还是建议空腹血糖要控制在小于等于5.3mmol/L,餐后2小时小于等于6.7mmol/L,如果测餐后1小时血糖,最好不要超过7.8mmol/L,夜间血糖不能低于3.3mmol/L。
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1. 胰岛B细胞功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残存功能)是影响血糖波动重要的因素,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几乎全部丧失,血糖更容易波动。胰岛B细胞功能越差,血糖波动越大。
2. 药物因素:由于药物降糖的机理不同,对血糖控制的重点也不一样,有些主要降低空腹血糖,有些主要降低餐后血糖,不同药物对血糖波动都有影响。另外用药不规律,不按时服药,也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如果是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更应定时定量使用胰岛素。
3. 饮食:糖尿病患者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均会导致血糖波动大。
4. 情绪:情绪变化导致体内升糖激素分泌波动,导致血糖也随着波动。
5. 压力:长期压力大,伴随着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多,导致血糖升高,也会导致血糖波动。
6. 应激因素:如精神创伤、外伤、感染等,也会导致血糖波动。
7. 饮酒:酒精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甚至会诱发低血糖,大量饮酒同样会导致血糖波动。
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重视血糖波动,控制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饮食、运动要规律,规律用药,胰岛素定时定点注射,尽量避免情绪波动等,力求血糖平稳达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如想了解更多营养、内分泌相关的科普知识,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协和周大夫聊健康(zhou66188655)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