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思维差异
学习的本质就是“复制”。一个复制方法和思维的过程。古今医家概莫能外,凡有成就或称之为“得道”者都是复制的同一个《内经》思维,而更多未“得道”的医家复制的则是个人思维。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因其源头统一,只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有分别,但核心本质却没有分别。
扫除外物,直觅本来中医虽博大,但精深处却为一。所以我们在进一步学习之前要更彻底地过滤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去非是的思维,无论什么“仙方秘术”,只要不是究竟之学,都需要舍弃。我们不是因为知识不够多而不能尽得《内经》之奥,而是知识太多、太杂阻碍我们进入,或因某些秘术有一定的效果使自己陶醉其中。我个人认为:学习最大的痛苦就是知识间的互相碰撞,费劲心力地获得很多知识,可知识间却相互矛盾,并各自有理,死死纠缠于得到的知识非常痛苦,这种纠结的痛苦难以形容。所以需要我们轻装上阵,轻松地没有过多要求地学习经典,这就是快乐的开始。下面我们继续领悟经典的智慧。
攻玉之石
学而不思则罔,当我们在阅读中医经典过程中,常会出现瓶颈,其实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调整方向,不能沿着惯性一直走下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一直沿着西医指的方向走中医的道路,这样削足适履肯定学不好中医。我们应该感谢西医,因为正是有了西方医学对中医学的冲击,中医才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西医的冲击下,我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自大,不再固步自封。
图拼世界
中医与西医有很大差别,最大的差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现在西方人士一直沿用笛卡尔的治学方法来观察世界,这种方法就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每个人研究一个小问题,待小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后,再考虑大问题,这样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到医学领域就产生了现在的西医思维。西医将人体结构分解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八个系统,一个医生只研究人体的某一个系统,这样他就可以在所研究的系统中无限深入,成为专一系统的专家。随着医学的发展,研究领域越分越细,很多医生穷极一生只研究人体某一系统的某一小部分的某一小方面,最后也会成为专家。在这种治学方法下,西医建立了一套以生理、病理为基础的庞大的医学体系。
以一个普通肺炎病人为例分析一下这个体系的特点:病人首先会被导医分诊到呼吸系统的专家去诊疗,如果病人还兼有胃肠疾病则需请消化系统专家会诊,呼吸科专家一般不负责胃肠病。专家见到咳嗽病人,首先思考的是咳嗽的病理:咳嗽是肺的排异反应。为何有这种反应呢?需要进行辅助检查胸片、血常规,根据检查结果就可以判断是不是因为气管内的细菌引起的炎性刺激,然后通过痰培养可以确定细菌的性质,选择对该细菌有特效的抗生素,处方用药。
邯郸学步
对于中医来说以前本来没有“专科专家”一说,因为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可是现在中医的看病思维模式沿用了这种西医模式。还是以这个病人为例:到中医专家那里看病,中医也会首先想咳嗽的病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为什么会宣发肃降失调呢?是因为外邪感受风寒、风热,或是内伤,脾虚、肾虚等。如果病人是新病,发病时间短,可以判断是外感;咳嗽吐黄痰,通过痰的性质判断是风热咳嗽,然后选择宣肺化痰清热的方剂治疗。咳嗽-肺的排异反应-炎症-消炎;咳嗽-肺宣发肃降异常-风热-清热化痰,从这两个思维模式来看只是名词不同,方式却一模一样。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西医的生理病理的看病方式何时成为了中医医生的看病方式?中医被同化了却不自知,真正的中医思维去哪里了?中医的思维是整体思维。
中国人很清楚天地万物纷繁复杂,而且事物越微观越复杂,中国人也不满足于只知道事物的局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了解掌握天地之道的愿望,中国人没有在具体细节上下工夫,而是找到了这些事物的共同属性,用一个大纲贯穿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纲举则目张,只要掌握这个大纲,万事万物尽在掌中。这个大纲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作为“一”的道没办法用语言表达,“道生一,一生二”,那我们可以用二表达,合二为一,这个二就是阴阳,世间万物无论怎么变化,都逃不出阴与阳,因此《周易》有阴交与阳交的不同组合,组合出不同的卦象,来表示天地间一切事物的规律。将这种规律运用在中医上,人类所能得的病种,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细菌与病毒种类越来越多,人类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一个疾病一个疾病研究,最后永远会落后于疾病。但我们可以把握所有疾病的规律,即任何一个疾病就其表现出来的象而言,其本质不是阳就是阴。
当然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分为二的非阴即阳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阴阳的基础上继续往下分,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将阴阳再细分阴阳便产生了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这便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中医在分到四象之后并没有继续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地分下去,而是两仪直接分到了六象,因为当一分到了二,就已经有了三,将万物分为阴阳,在阴与阳的交界点便是三,这个特殊状态必须被看清才可以继续分下去,中医看到了交汇点,将四象再加上了两个交汇点一共为六象。六象即是六经,无论多么复杂的病都可将之归为六经。纲举则目张,无论多么复杂的疾病我们都可以归为纲目而得到清楚的认识。张仲景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只要掌握了六经辨证的大纲,谨熟阴阳,虽不能包治百病,但是却可以洞悉百病,达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